关键的是不仅需要掌握某些重大投资事件的秘密数据,在接触企业高管前了解市面上的“流言蜚语”,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确定企业的远期前景时,最重要的,莫过于高层管理团队的整体效率。对大多数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而言,管理团队的人数一般在五六个人。如果投资代表对某家公司不感兴趣,不过是想探讨一下投资可能性的时候,就极少有机会见到公司的全部或大多数关键人物。
即使有幸见到其中的一两位,这几个人也不太可能是管理团队中的最高权利人。除非已经了解到每个人的“流言蜚语”并为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否则他就不可能仅仅依赖于和这一两个人的接触,对整个团队的效率和状况作出准确评价。
当我们在诸多投资之间区别卓越与平庸时,一旦在这个问题上作出错误判断,其代价将是非常惨重的。相比之下,如果投资人充分了解这些“流言蜚语”,并通过大量传闻而断定某位企业高管出类拔萃或是不太称职,他就有可能直接提出拜见这位主管的要求。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投资人也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因为他可以让自己的信息得到第一手验证或是否认。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投资人便从拥有第一手信息的当事人手中得到了原始信息,并从中提炼精华的技术,进而以此为契机,接触到企业高管,注定可以获取他人所无法企盼的结果。对于一个貌似强大的企业,要真正了解它的劣势,绝对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肯定还需要一点时间。
但对于一个股价上涨速度让整个市场相形见绌的企业来说,如果企业管理者又能投资于自己所管理的企业,那么不仅企业自身的利润会非常可观,投资者也将受益无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种依靠“流言蜚语”的方法自然可以一展身手,那么它是否能代表现有经济条件下传统投资的极限呢?我认为,这种方法也有其致命的缺陷。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缺陷必将为更先进的方法所弥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何时),这将给投资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在我们不断完善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寻找合适投资顾问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即便如此,这种“流言蜚语”法又究竟有何不妥呢?为什么说。会有更合理的方法取而代之呢?它的效率实在是太让人难以忍受了。
如果仅靠一个人去搜寻,要真正得到有用的信息,恐怕要一个月的时间。要找到一个知悉这个企业优缺点的人,也绝非易事。很多情况下,要找一个能帮投资人接触内幕人的中间者,抽空解答一下投资人的咨询,同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地域也会带来问题,很多能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潜在对象,也许和投资人不在同一地区。
因此,在出现问题时,跨地区信息间的相互印证,会变得非常困难。此外,距离越远,找到能引见信息源的中间人也就越难,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更不幸的是,随着当今技术和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根本就不会给我们多少时间去调查。最常见的情况是,当我们还在忙忙碌碌的时候,其他人早已经意识到投资增值的可能性。此时股票的上涨已经让它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如果投资机构仅依赖于高深的技术开发,投资人很可能会被这些复杂的技术弄得晕头转向,在深奥的技术要求和索赔风潮中迷失自我。他也许会发现: 自己根本就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来作出理智的决策。众多知名工业企业曾经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技术,尽管这并不轻松,但很多技术的成功性确实已经为实践所证明。
这些技术为我们提高选股技术指明了方向。此时,很多重要的发明和新产品已经不再依赖于某个天才的单打独斗。相反,它们只能来自于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学科和背景。在当今的行业体系中,重要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更多的是集体工作的成果,而不是某个人的成就。
一个成功的团队可能包括化学家、物理学家、理论数学家、生产工程师以及生物学家或是销售代表。在投资领域,很多不太复杂的技术已经成型,而团队成员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本身-彼此之间相互借鉴,从而使团队充分利用每个人的特有知识,会让很多复杂的技术开发不再困难。但我们不应忘记的是,这种合作并不是轻易就能成为现实的。这些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可能有着迥然不同的知识背景。
他们之间具有相同观念和目标的情况是难得一见的巧合。在现实世界里,团队工作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事。只有在经历了无数尝试和失败之后,这个行业才能通过艰苦的跋涉,造就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领导团体。把相去甚远的不同性格和教育背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创造一个创造性的集体,并在实践中铸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