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逊认为投机性价格会“随机波动”,但最终会反映有关商品或股票的“实值”,引起金融学界的浓厚兴趣,费沙•布烈克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任曾MIT和芝加哥大学的金融学教授,1986年当选为美国金融学会会长,其后来在《金融学报》41卷7月号发表的就任演讲。主题在于说明在实际市场上,萨缪尔逊开创的那些足以使投机性价格接近“实值”的条件井不存在,比如在市场流传的消息,包括消息及评论,其中有不少是真知灼见,但也有很多谣传及错误分析,是远离事实的“噪音”。
萨缪尔逊是如何看待“噪音”的?
“噪音”使市场观察者的视野模糊不清,进而使市价无法接近“实值”或“影子价格”。由于“噪音”无处不在,那些获得真实信息一一包括真消息及正确评论的人有时也不能辨认。他们或以为这也是“噪音”,因此不敢当真,以至坐失良机。事实上,“噪音”盈耳,使所有的分析者不得不在其研究报告上加一些模棱两可的字句,比如“我们已尽一切努力,但不能保证消息或评论绝对正确”。他们的顾虑井非多余,原因有二:
①他们所得的消息或分析结论可能有错;
②即使他们对所获消息评论的正确性有绝对信心,但担心其影响不及“噪音”之大——大市为谣传所左右并不罕见。比如,假如现在大市因盛传国有股可以上市流通而急挫,那些知道这一消息不正确的人如果入市,不仅不能扭转市势,还会因此带来亏损。
用布烈克的话,“噪音”有二种效果相反的影响:
第一,“噪音”使理性决定不可能,即使最冷静精明的分析者也会因此作出错误决定。
第二,当投机者在“噪音”催眠下把股票或商品价格炒上或抛跌至远离“影子价格”或“实值”的水平时,有可靠消息者便占优势。因为只有他们知道目前的价位是否太高或太低,因此便能从中获利一一太高时抛空,太低时买进。可靠消息既有这种功能,投机者因此千方百计甚至不惜动用重金去获取。
当然,很多内幕人士便是因为市场上的“噪音”流行而得益。如果没有“噪音”,交投肯定非常淡静,资本市场的集资功能便不能充分发挥,对谁都没有利。因此,“噪音”在使市场兴旺上有积极作用。不过,利用“内幕消息”获利,吃亏的是无法获得内幕消息的散户,等于制造了不公平,这就是波斯基被证实利用内幕消息炒卖而被判三年徒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