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信息社会时代,智能手机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
这让智能手机最容易出爆款,但也使得手机厂商的竞争越发激烈,各大厂商为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纷纷使用新技术。
这不,本月即将推出的三星GalaxyS24 Ultra的官方海报曝光,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由钛合金打造的手机边框,有望成为继荣耀、苹果、小米之后的第4个推出钛合金手机的重量级品牌。
那么,以往用于大工业领域的钛合金,为何获得苹果等手机厂商的青睐呢?
金属钛有着“未来金属”的美誉,是重要的工业基础材料,钛及钛合金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和耐腐蚀性强等优点。因此,钛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工业等诸多尖端科技行业。
从全球范围来说,2019年全球钛材下游应用集中于航空(42%)及 工业(38%)领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我国2022年钛加工材下游则主要应用于化工,占比为50%,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占比为23%。用途相对集中。
在材料性能方面,相比传统的铝合金、不锈钢等手机材料,钛合金具备轻量化、高强度的优势,因此才会在2023年被众多手机品牌引入手机之中。
钛合金比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及生物兼容性高,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可提升其坚固耐用性能同时具备轻量化属性。目前已有部分机型及穿戴设备在边框、背板、铰链等重要部位使用钛合金材料。
以苹果15 Pro系列为例,该机型所使用的TC4(Ti-6Al-4V)钛合金为α+β型钛合金,通过添加铝进一步减小合金密度,使得手机更轻便。苹果15Pro重187克,之前的13、14Pro分别重203克、206克,明显更轻便。
同时,钛合金材料使得手机更加耐用,日常使用中的磨损和划痕都不明显,钛合金的外观光泽度和独特性也为手机增添了美感。而且钛合金和人体组织和血液相容性好,常常用作人造骨骼植入体内,用钛合金制作手机外壳也可以避免金属过敏。
正是因为钛合金有这么多的优点,2023年为钛合金导入消费电子产品中,预计2024年将为钛合金应用大年,未来有望在各大消费电子品牌、及产品类型中逐步渗透,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那么,消费电子级别的钛合金市场又能有多大的规模呢?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都在下滑,一部手机钛合金用量也不多,和传统钛合金市场相比,智能手机的钛合金市场有限。
确实,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12.05亿台,同比下滑11.02%;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大约12亿台,仍然还是在下滑。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确实不再增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端手机渗透率却在增多,根据行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高端(≥600美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了1%,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1%,我们预计未来高端手机销量占比有望逐步提升,这才是钛合金的应用领域。
从目前各大手机的情况来看,我们假设手机单台钛耗用量为70g;单台手机边框价值量:350元;全球手机销量维持11亿台,高端机型占比逐年提升1%;假设苹果、小米、三星、华为等高端机型继续扩大钛合金的使用范围,那么到2027年使用量达到2.08万吨,2027年消费电子级钛产值总价值量有望达到936亿元。
目前,2022年全球海绵钛产量26万吨,即便是27年的预期使用量占比也不到10%,但由于由于消费电子市场的高利润率,总产值也有望达到千亿级别,而且还是一片新增的蓝海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那么,智能手机钛合金产业链的机会主要有哪些呢?
从目前苹果手机钛材料的应用来看,产业链上游主要是钛材料和加工设备供应商,中游是机械加工环节厂商,下游是消费电子代工厂组装成品。
我国钛材及上游海绵钛产量持续增长,占全球产量比例不断提升。2022年全球海绵钛产量26万吨,我国海绵钛产量15万吨,占比57.69%,产能充足。国内有宝钛股份、有研粉材等重要供应商。在机械加工环节,我们重点看宇环数控。
宇环数控,公司作为国内精密数控磨床和数控研磨抛光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主要客户富士康、蓝思科技、捷普集团等苹果产业链企业,苹果也曾是公司2020年前五大客户,是苹果产业链核心设备供应商。在苹果钛合金产业链地位不可撼动。
目前,公司研发费用主要应用于高精度数控磨床、碳化硅抛磨设备等领域,设备核心零部件自制,技术壁垒深厚,使得公司能够保持非常高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毛利率得以长期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
因此,公司有望巩固国内数控磨床隐形冠军的优势地位,技术自主可控也让公司能够服务于国内消费电子厂商,现在也为小米提供精密磨削与智能制造技术综合解决方案。
由于公司苹果产业链属性明显,前几年业绩也出现了明显波动,主要是下游消费电子、汽车等行业景气度不高的影响。但是2023年第三季度营收1.06亿元,同比增长61.14%;尤其是归母净利0.14亿元,同比大增122.2%,环比更是增长194.2%,出现了明显复苏。
目前,公司已经取得苹果手机钛合金设备订单。2023年二季度以来,公司与果链企业捷普集团累计签订重大合同2.53亿元,其中设备改装合同0.69亿元,钛合金设备采购合同1.84亿元,新增订单充裕,有望迎来新一轮业绩增长。
整体来说,国内上游供应商有望抓住本来消费电子钛合金的东风,扩展产品应用领域,实现业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