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和民营企业家坐在一起讨论金融问题,实际意义不过是让金融家们听听企业家的抱怨,但说实话,这样抱怨金融家们不知道吗?每天媒体上那么多相关新闻,而一线业务环节每天那么多反馈,而且国务院多次开会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金融家们不可能不知道民营企业困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去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逼迫银行放贷,也不是谁办个银行就可以解决问题。
毋庸置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确是“世界性难题”,但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而中国的问题是:难度过大。按我了解的情况,很多时候根本不是难不难、贵不贵的问题,而干脆是有没有的问题,尤其在货币紧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一般都会“抓大放小”,首先砍掉的就是那些风险级别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这是金融经营的一种机制性作用,要改变这种机制吗?让银行不再厌恶风险吗?这里是否存在有违金融规律的欲望?
我们知道,银行是把别人的钱当做本金(存款),然后拿这个本金去赌那几个百分点的利息,从中赚取1到2个百分点的利差。这是何等巨大的风险?所以,如果政府需要强化中小微企业活力,首先需要从自己做起,为中小微企业营造一个良性的金融环境,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为中小微企业增信,从而吸引商业金融机构更多地中小微企业服务,而不是一味地鞭打银行;如果非要鞭打银行低价投放高风险贷款,那政府财政恐怕需要和银行一起制定一个坏账处理机制,但这样做,搞不好会提高道德风险几率。
很麻烦,但也不是没办法。比如,在信息管理技术已经非常强大的今天,政府和银行可不可以通过一种基于大数据信息的监控机制,对业主个人和企业自身行为、账务往来的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同时配合以法律手段。这样的机制可能会严苛一些,但对企业而言,这将是一种“增信机制”,可以通过这样的机制提高贷款可得性、减低融资成本;对银行而言,只要敢于接受这样一套机制,贷款违约、钓鱼、跑路的风险也就小多了。是不是会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当然不会。这只是一套把“坏人”排斥在外的机制,而且这样的创新属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创新,它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当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有许多金融自身的问题需要解决。银行存款端犹如一条大河的上游——小河有水大河满;银行贷款端犹如这条大河的下游——大河胀满小河有水。所以,如果要让中小微企业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地获得贷款(小河有水),银行必须要有较为充足的可贷资金,而不是短期流动性。现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但在短期化严重、存贷期限错配严重的情况下,实际稳定的可贷资金并不充裕,甚至是严重稀缺。那银行如何敢于释放高风险贷款?按照金融规律,高风险贷款需要更多、更高成本的短期流动性覆盖。
正因如此,中央银行应当公开、透明、有固定节奏地予以银行市场长期流动性补充。同时大幅减少货币套利资金规模,让银行存款端——大河的上游——小河有水大河满。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是金融必须遵从的一般规律,美国金融之所以能以机构大资金为主,那是因为大金融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吸收小河之水,但中国金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必须倚重自己,而不是动辄贪图所谓“机构资金”。现在,长期稳定的老百姓储蓄存款——小河之水流向了货币基金,金融主渠道银行倍显干涸,有流动性也是最不稳定的短期批发来的流动性,要么就是企业贷款之后的衍生存款,但政府项目要它贷款,维系经济增长需要它增加贷款,现在还要不顾风险地多投放高风险贷款,这事儿应当说很不公平。所以,需要央行尽快完成“利率双轨合一”的改革,放开银行被绑住的手脚,增加银行存款端的竞争力,这样它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需要改变,中小微企业也需要改变。现在,中小微企业能够拿到更长期一点的低价贷款当然必要,但恐怕只就是解决一下周转问题,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恐怕也不是贷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真正优秀的企业必须完成这样的战略定位,有了这样的定位,股权资本会高度关注你的发展,而股权融资才是中小微企业最适合的融资方式。
我们必须明白,股权资本是债务资本存在的前提,股权资本规模决定债务资本规模。中小微企业如果不考虑如何吸引更多的股权资本,不懂得如何扩张股权资本,那不仅债务融资会受限,而且债务率越高越没有银行愿意给你贷款,而且整体经营极易陷入恶性循环。这不是为银行开脱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位企业家、金融家都必须遵从的基本金融常识和规律。尤其是上市公司,你已经有了最好的股权融资通道,然后还发生债务危机,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难道你的股东对你没信心?那你凭什么让银行对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