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可口可乐的投资奇迹,让巴菲特在中国声名鹊起。许多中国的投资者希望通过学习巴菲特在中国股市有所斩获。但令人遗憾的是,巴非特的投资理念和风格如果应用到中国股市中,就会有比较大的局限性。投资者如果盲目模仿,有时甚至还会损失惨重。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与中国股市现实之间的四个重大差异:
首先,市场环境不同。巴菲特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其所在的美国是20世纪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体中,产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如IBM、微软、可口可乐、沃尔玛等,而这些企业的诞生,往往催生出一个新的产业,从而带动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大发展和飞跃。
相比之下,一个刚刚改革开放30年,只有20年资本市场历史的中国,虽然已经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其经济总量和发达程度,以及市场的规范化进程都还在积累和摸索之中。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无论是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企业的目标规划,往往呈现出短期、多变的特征。而这样的市场环境,表现在股价上就是频繁的“暴涨暴跌”,很难进行长期投资。
关于这一点,中国股市最早的两只百元股票亿安科技000008,现名称ST宝利来)和清华紫光(000938,现名称紫光股份)的兴衰历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说明。作为当时的“庄股”和“科技股”的代表,二者得到了市场的强力追捧。早在2000年2月,上述两只股票就分别创下了126.31元(未复权)和106.57元(未复权)的天价,成为沪深两市最早的“百元俱乐部”成员。不过,如今10年的时间过去了,回首再看这两只股票已是面目全非。
亿安科技已经沦为一只ST的股票,公司业绩长期徘徊在亏损的边缘,截至2009年底,其12.28元的收盘价已较之最高价缩水了88.33%,曾经的神话基本已经烟消云散。至于清华紫光,也没有得到时间的眷顾。曾经的高校概念股,因为盲目的多元化扩张,业绩十分不稳定,也在2001年就早早走下神坛。截至2009年底的15.02元,其股价较最高点下跌了65.88%。
回想当年,上述两只股票是何等的风光,但仍旧没有经受住岁月的考验。10年过后,依旧是“尘归尘,土归土”。所谓的“明屋股”尚且如此,其他的芸芸众生就更加不能有过高预期了。更何况,在近几年的中国股市中,明星股更多呈现出“短命化”特征,这使得长期投资面临戶大的风险。在这方面,中国船舶(600150)的表现最为明显。
作为沪深两市第一只突破200元价格的股票,中国船舶留给投资者太多的话题。这是只由沪东重机重组转型而来的股票,作为国内造船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船舶的国企背景,以及整体上市的概念,给了投资者太多的想象空间。一时间,无论是散户,还是各路公募基金都丝毫不掩饰对该股的喜爱。在该股2007年的年报中,我们发现其前10大流通股东中,有7家都是公募基金。也正是这些“关爱”,让该股在2007年一鸣惊人,其股价年度涨幅高达7.36倍,并于当年9月突破200元大关。
不过,也许是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富贵不过三年”。在经历了2007年的繁华盛景之后,中国船舶在2008-2009年的表现只能用聊以自慰来形容。如图5.1所示,2008年虽然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然实现了276.55亿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54.70%,但其当年的净利润增幅却仅有20.61%。净利润的增幅低于营业收入的增幅,这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八章还会有所论述。于是,其股价从2007年底的247.74元暴跌至2008年底的37.24元,跌幅高达84.96%。
图5.1中国船舶近三年业绩和股价表现
而在随后的2009年,公司的业绩下滑已经十分明显,虽然其营业收入并没有减少太多,但净利润却由上一年度的42.59亿元骤降到9.72亿元,跌幅达到77.17%,每股收益也从2008年的6.28元下降到2009年的3.77元。在公司基本面出现如此恶化的前提下,中国船舶的股价还能从2008年的37.24元,上涨到2009年底的77.84元,涨幅超过1倍。与其说是投资者对中国船舶有信心,还不如说是2009年的牛市成全了它。
中国船舶在过去3年里股价大起大落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缩影。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难把价值投资进行到底。这也是至今在我们的市场里,很难出现中国版“巴菲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股市缺少世界级的上市公司。回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我们会发现很多伟大公司的名字,如可口可乐、吉列刀片、美国广播公司(ABC)、《华盛顿邮报》等。而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9年的年报中,我们还发现了美国运通公司、康菲石油、强生公司、卡夫食品、宝洁公司以及富国银行的名字。正E是这些世界级的公司,催生了巴菲特的投资奇迹。
而反观中国股市,我们虽然也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公司,股价也都曾被爆炒,但经过几年下来,基本都归于沉寂。即使有些公司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管理能力,但由于市场只是局限在中国的范围内,短期内很难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像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在中国现阶段很难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