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投资者很难在10年甚至更长的投资周期内去持有某只股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点,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四川长虹昔日英雄今迟暮
四川长虹(600839),这家来自四川绵阳的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上市公司注定在中国证券史上留下一个令人唏嘘的背影。该股1994年3月11H挂牌上市,在此后4年间,公司分别实现2.97元、2.28元、2.07元和1.70元的每股收益,这在当时的中国股市,绝对属于名副其实的绩优股。
也正因为此,该股受到投资者的大力追捧,其股价从1994年上市时的2.99元,一路上涨,截至1997年底该股收盘19元,4年间累计增长5.35倍。以至于当时的股民中都流传着“要想富,买长虹”的说法。
但就是这样一只股票,也无法摆脱行业景气变化对其带来的影响。随着彩电在中国城乡的大面积普及,该股的业绩增长遇到瓶颈。而过去4年间快速的股本扩张(见图5.2)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开始逐步体现——其每股收益持续下滑。2001-2003年间,公司的每股收益一直停留在0.10元以下的水平,2004年甚至还出现了巨额的亏损。公司股价从1998年起,进入明显的下降通道,从1997年底的20元一线一路下泄,一直到2005年底的2.63元才告一段落,累计跌幅接近90%。
图5.2四川长虹的每股收益与总股本变化情况
尽管从2001年开始,四川长虹的股本结构一直稳定在18.98亿,但由于公司的经营情况一直处于微利状态(家电行业的特点),因此,其股价大部分时间在10元以下波动(见图5.3),始终难见起色。而曾经被誉为四川长虹“教父”的倪润峰,也在2004年7月黯然下课。没有了“教父”的庇佑,长虹自然失色不少。截至2009年底,该股报收6.56元,这一价格与其1998年创出的历史最高价20.97元相比,缩水幅度高达68.71%,昔日的辉煌已经彻底不在。
四川长虹的故事似乎又在告诫我们:行业周期选择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把握行业景气周期,而只是简单根据企业先前的业绩来做出投资的判断,那结果也注定是悲剧性的。也许你会说,四川长虹的陨落,与其所处家电行业的特点有关。如果是一些大行业中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关系国际民生的国有明星企业,其股票一定是值得投资的。其实也不尽然,前面提到过的中国船舶,也曾风光无限,但最终也没有表现出可持续的生命力。既然企业自身的源动力有限,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些高招,来使企业具备所谓的高增长能力,下面这个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图5.3四川长虹的月K线走势
案例二银广夏深陷“假账”难自拔
银广夏(000557),本是一家软盘生产的企业,1994年6月17日登陆深交所。该公司上市后,主营业务不断改变,但对业绩的提升并不明显。1998年10月,公司宣布其控股子公司天津广夏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出口供货协议,天津广夏将每年向这家德国公司提供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所生产的蛋黄卵磷脂50吨,及桂皮精油、桂皮含油树脂和生姜精油、生姜含油树脂产品80吨,金额超过5000万马克。
从此以后,所谓的“萃取技术产品”成为银广夏最大的题材和卖点。在萃取的光环下,公司1999年实现利润总额1.58亿元,2000年更是实现了净利润4.18亿,每股收益也由1999年的0.51元骤升至2000年的0.83元。与此同时,公司股价遭到市场爆炒,股价从1998年底的3.51元一路上升到2000年底的25.07元,累计升幅高达6.14倍。银广夏也因此成为2000年的中国股市第一牛股。
然而,随着《财经》杂志2001年8月号《银广夏陷阱》的披露,银广夏作假账装扮公司业绩的行为大白于天下,一切光环都被褪去。公司的股价也上演了罕见的跳水表演——从2001年9月10日-10月8日,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跌停。至此股价走入漫漫跌途,截至2005年底,股价跌至0.98元,较其最高的25.07元而言,基本可以说是“灰飞烟灭”。虽然此后,股价也曾出现反弹,但已很难突破10元,昔日的神话彻底破灭(见图5,4)。
图5.4银广夏月K线走势
如果说四川长虹的风光不再是因为行业自身景气周期变化所致,那么,银广夏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我们一些公司的所谓业绩高速增长,是靠在财务上的“特殊处理”甚至是做假账来实现的,而这种“增长”注定是短期的、甚至是一次性的,这样的公可又怎么能值得投资者长期持有呢?
案例三中国石油“牛股”变身绞肉机
中国石油(601857),该公司素有亚洲最赚钱公司之称。2007年11月5日,该股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前多家券商机构认为该股的市场定位应在28-44元之间,而30-32元被机构普遍认为应该是中国石油的合理价格。更有个别券商将中国石油2007和2008年的每股收益进行了估算,结果分别是0.92元和1元。因此乐观的机构认为,该股上市后在半年之内股价就会翻备。在这样的市场理论下,中国石油还未上市,就已经成了“牛股”。
市场总爱和人们开玩笑,只不过这一次玩笑开得有点过火。中国石油上市首日即开出了48.04元的天价,虽然此价格已远高于机构预期,但在“半年内翻番”的憧憬下,仍然有大量投资者买入该股。而后,该股一路下泄,先后跌穿了30元、20元和10元,于2008年9月创出最低价9.34元(见图5.5),累计跌幅高达80.56%,远高于同期上证综指67.02%的跌幅。此时,该股的投资者已是哀鸿遍野,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牛股”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一部“绞肉机"。
如果说中石油股价的走势有非理性的成分在内的话,那么随后公司公布的2007和2008年的年报则让投资者彻底绝望。受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从147美元高位跳水,直至33美元的影响,公司2008年业绩同比2007年出现下滑。尽管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0711.46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2007年的8350.37亿元,但净利润却从2007年的1360.25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992.74亿元,每股收益也由0.81元下降到0.62元。
残酷的现实,让机构此前乐观的估计打了水漂,而广大散户则被深套其中,不能自拔。即使2009年市场有所反弹,中国石油的股价最高也仅达到16.43元。至于说到中石油的害人程度,接下来这个小故事可以给大家以切身的感受。
图5.5中国石油的周K线走势
我一名同事的邻居,是一位退了休的老太太。老人家受到中石油上市前乐观宣传的感染,将手中辛辛苦苦攒下的20多万准备养老的钱,投进了股市。并在中石油上市第一天,以44元股的价格买入该股。而随后的走势大家都知道,老太太的养老钱基本被蒸发殆尽。最后的结果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家,每天只能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而睡觉醒来,就两眼望着家里的天花板发呆。本来应该很幸福的晚年,就被这样一只“好股票”给毁了。
从宏观来说,虽然中国石油因其具有极强的行业垄断性,也算是一只“好股票”,但如果对于这样一只股票进行长期投资的话,其结果不言而喻。那些在该股下跌的过程中,始终坚定持股的投资者,结局更是十分悲惨。而对在40元以上买入中国石油的投资者而言,真不知道是否还能迎来解套之日。
上述三个公司,都是中国股市发展不同阶段的龙头企业,都曾经是股市中的明星,至少在股价上如此。然而,在辉煌过后,都不约而同地归于沉寂。这就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我们不得不面对。
第三,中国股市牛熊更替频繁,不利于长期持股。作为反映一国经济的重要载体,股市整体的波动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是否长期持股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美国股市的波动幅度相对中国股市要小很多(见图5.6)。我们选取1991-2008年间标普500指数、上证指数和深圳综指进行对比,在这18年间,标普500指数的波动幅度明显低于上涨综指和深证综指。这种长期看来比较平稳的股市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图5.6标普500指数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的对比
而反观我们,截至2008年底,在中国短短19年的资本市场历史中,中国股市就经历了4次牛熊更替。平均4年完成一次牛熊更替,牛市平均持续的时间通常为2年左右。如果投资者真的像巴菲特那样持股10年甚至更长时间,多半会不断上演“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悲剧。因此,在中国股市中,如果盲目照搬巴菲特的“买入并持有”策略,其风险会很大。
第四,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很多股民无法复制。仅就操作理念而言,巴非特的价值投资的确是可以学习的,但就可操作性来看,巴菲特的很多具体做法却是普通散户学不来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巴菲特对其所购买股票公司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无论是伯克希尔·哈撒市公司、蓝带印花公司,还是多元零售公司,巴菲特不但是其股东,而且还可以对公司有决策权。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中小散户就望尘莫及。
另外,巴菲待所具有的强大的资金筹措能力,也保证了其可以在股价持续下跌过程中得以不断买入。例如,在1973-1974年间,当时的美国股市处在急速下跌之中,巴菲特购买的《华盛顿邮报》股票市值缩水了25%,伯克希尔,哈撒书公司的股价也跌到了64美元。巴非特这样形容当时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我已经弹尽粮绝了,我从合伙人那里筹集到1600万美元全部用来购头伯克希尔·哈撒韦和蓝带公司的股票。因此,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一贫如洗。虽然我每年从伯克希尔·哈撒韦支取5万美元的薪水,但我的个人资产这一次要从零开始积累了。”
可见,即使是“股神”,也有没子弹的时候,只不过,“股神”可以很容易地从头再来。但我们散户就不一样,如果我们育目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忽视市场自身的趋势,仅仅靠对公司的价值评估来决定买卖的话,那么我们很容易在一轮熊市中被消灭殆尽。因为一旦被套,我们没有大量资金来补仓,只能被动地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关于这一点,我想那些2008年高位被套而在2009年仍未解套的投资者应该深有体会。
通过以上四个层面的比较,投资者也许能够明白“现阶段,买入并持有策略并不适合中国股市”的原因所在,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巴菲特要谨慎”的实质内涵。“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个道理,在股票投资上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