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着眼于国内的通胀压力和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到9月份之后,货币政策不仅有保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参与全球主要中央银行危机管制的协调政策行动的一部分。
宏观经济背景及货币政策风向大转变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2008年7月份之前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在贯彻和落实从紧货币政策的。然而,自2007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率开始下滑,这一态势在2008年得到延续并有所强化。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鉴于此,2008年6月份国务院提出宏观调控要"一保一控"(保经济增长,控通货膨胀)。自7月份后,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骤然升级,迅速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了衰退之中。
中国金融市场也受到了这次危机的巨大冲击,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国内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更增加了中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经济稳定、金融体系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12月8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2008年上半年,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中国国内的CPI和PPI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是 2月份,CPI增幅一度达到了8.7%,创下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人们似乎感受到了现实通货膨胀的存在。到7月份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国际市场担心经济衰退,包括能源、有色金属和钢铁等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这导致了全球通胀率的迅速下降,短期的通胀压力基本消除。
中国自不例外。到11月份,中国的CPI已下降到了2.4%,PPI下降到了2%。前两年大幅上涨的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也不断下降,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价格水平的下降,使许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新的挑战,工业增加值持续下降,企业家信心持续回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了衰退,失业率有所上升,消费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极大地减弱了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加之,从2007年9月份后至2008年上半年的人民币加速升值态势,给中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有所下降。
在金融方面,储蓄存款持续向银行体系回流,居民在资产选择方面的流动性偏好特征明显。这表现在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一直维持在近20%的水平。但是,银行信贷增长率略有下降,年初信贷增长率保持在17%左右,到了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率下降到了14.58%。
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比率在第一季度曾下降到了2%以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略显紧张。与此同时,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持续下降,尤其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下降之快,更是始料未及。年初,M1的增长率一度达到21%以上,到10月份,M1的增长率就下降到了8.85%,11月份进一步下降到了6.8%。到11月份,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为14.8%。
2008年的货币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货币政策操作可以分为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上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为"从紧",7月份之后货币政策开始出现转变,9月中旬货币政策出现方向性的大转折。
同时,在货币政策的立场方面,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着眼于国内的通胀压力和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到9月份之后,货币政策不仅有保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参与全球主要中央银行危机管制的协调政策行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