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是否没落?
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濒临倒闭、老虎基金和量子基金等大量亏损,将对冲基金从辉煌的峰顶抛至谷底,基金经理人们更是从昔日功臣变为今日罪人。许多基金投资者纷纷表示要撤回在对冲基金中的投资,对冲基金一时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但必须看到,类似长期资本管理基金、量子基金的高风险基金在整个对冲基金中并不占多数,高风险基金的失手并不代表整个对冲基金的失败。
对冲基金在大多数年份遥遥领先的业绩足以证明对冲基金不比其他基金更容易亏损,但同任何市场投资者一样都有损失的时候,尤其在市场低潮时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各类投资者的预料,日元的急剧贬值、俄罗斯经济的金融危机以及亚洲形势的恶化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各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更加阴晴莫测,不少投资者蒙受了沉重打击,对冲基金是其中的一部分。美国范氏对冲基金顾问团主席乔治·范曾指出,在市场行情明显下跌的大背景下,根据少数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的损失就判断其整体失利显然是不公平的。在数千家公司的对冲基金行业中,几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出现损失,也许犯不着小题大做。
1998年,对冲基金的大量亏损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对冲基金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就外部因素来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纷纷制定政策、措施,遏制对冲墓金。如1998年8月,台湾曾下令禁止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进人台湾市场;9月,马来西亚实行外汇管制,防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日本修改《证券交易法》,禁止投机者进行股票的卖空交易;香港政府更是敢为天下先,在外汇市场上,动用外汇基金与对冲基金针锋相对,坚决稳定联系汇率制。在股票市场上,更是果断地主动出击,以1100亿港元的大手笔狙击以索罗斯为首的投机家,使对冲基金在香港市场大败而归,亏损10亿美元以上。这些措施和举动都使对冲基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举步维艰。
就内部因素来说,首先,对冲基金过于依靠经济分析模型或数量模型。如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就过分依赖金融专家和数学模型。由于数学模型遵循“大数定律”,一些小概率的风险不可能全部纳人其中,也就得到有效防范。1998年上半年,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所用的数学模型分析认为,与美国国债相比,美国公司债券价格偏低。所以长期资本管理基金采取了购人抵押债券、抛空美国债券的策略,模型决定策略,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再精确、复杂的数学模型也不能完全预侧市场的实际变化。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同时东南亚新兴市场的金融动荡也开始传染到美国。投资者为了安全起见,纷纷抛咨公司债券而大量购买国债。结果,美国国库券的价格大幅机升,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在多空两头全部失手。显然,电脑“神算子”未必总是神机妙算,诺贝尔奖学者也有才尽之时。
其次,高杠杆率利弊参半。对冲基金利用高杠杆率,集巨倾资金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创造出一个个的神话。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高杠杆率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一旦投资决策错误,杠杆效应会使损失加倍。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亏损额达43亿美元,使基金资产值下降80%以上,就是信贷杠杆的反向作用引致。
最后,对冲基金透明度低。美国还没有专门机构监管对冲基金,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抵押贷款要求控制对冲基金的信贷风险。由于对冲基金无须公布财务报告,贷款者无法掌握对冲基金的投资和财务状况,所以容易被对冲基金的高回报业绩吸引,竞相与墓金建立交易和借贷关系。使市场自发的监督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难以启动。
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杠杆比率过高。如1998年8月下旬,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以22亿美元作抵押大举借贷,然后购人总值为1250亿美元的证券,杠杆率高达56.8倍;随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又建立了12500亿美元的衍生工具头寸,使总杠杆率暴升至625倍,交易总额逼近1995年法国14500亿美元的GDP,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原因是交易员里森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大举投资日本政府债券,投资额达300亿美元,结果亏损了19亿美元。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在金融市场的总投人显然远远高过巴林银行,但资本金仅仅高出巴林银行一倍。所以,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步巴林银行后尘当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