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银广夏是继琼民源以来又一大造假公司。
中国证监会经过立案调查,2001年9月6日公布调查结果,揭开了银广夏瞒天过海、大肆造假的黑幕,银广夏通过伪造供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金融票据等手段,两年内共虚构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
调查中发现的情况让调查人员也感到大吃一惊,从原料购进到生产、销售、出口,天津广夏居然伪造了全部单据,包括采购原料合同、购货发票、银行汇款单、出口销售合同等100多份关键财务文件。用调查人员的话说是“胆大包天,不择手段”。在事实面前,银广夏高层管理人员承认,天津广夏造假始于1995年,造假利润从1995年的200余万元开始,发展到2000年的5亿多元,创下了惊人的利润“业绩”。而事实真相是,最近几年,天津广夏每年亏损1500万-2000万元。
并且,不仅天津广夏造假,银广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主要控股公司几乎都在利润上做过手脚,上海广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虚假确认电视片广告收入、拍摄费用等虚增利润;武汉世贸大厦(银广夏控股子公司)通过虚构售房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芜湖广夏公司虚增利润的手段是多计资本化利息费用、少计经营费用、多提折旧等;在深圳,被银广夏称为发展战略支撑点的广夏投资公司,实际是一家“空壳”公司;在银川,银广夏在募集资金进行投资时大做手脚,通过收取高额利息等方式“做大”利润。这一个个利润泡沫串成一条耀眼的“项链”,为银广夏的业绩“神话”不断“增光添彩”。
以下是银广夏造假账欺骗投资者的一张“清单”:
早在1994年3月15日,银广夏董事会发布决议公告称,银广夏董事局决议出资1000万元收购深圳广夏软盘配件有限公司,控股比例为75%0事实上,此前银广夏已与大股东深圳广夏文化有限公司、香港中昌国际有限公司签订资产承包合同,将大股东下属全资公司深圳广夏软盘配件公司的资产由银广夏承包经营。这也许可以算作银广夏欺骗投资者的开始。
1997年3月17日,银广夏董事局作出对深圳广夏软盘配件有限公司、深圳广夏微型软盘有限公司、深圳广夏录像器材有限公司注销的决定,但此重大事项却未予披露。更奇怪的是,在被工商部门依法吊销法人资格后,这三家公司却依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银广夏1999年、2000年年报和2001年中报中。1997年3月18日,银广夏在未履行资产收购相关程序下,非法收购大股东深圳广夏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资产—已关停的深圳广夏软盘配件公司。这笔交易使银广夏被大股东“抽血”960万元,直接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此重大事项也未履行相关信息披露的义务。
银广夏1999年、2000年年报均披露,1999年筹集的配股资金3亿多元已全部投入承诺的配股资金项目,实际仅投入1.78亿元,其余被银广夏董事局及其控股子公司占用及借走,其中支付董事局经费1200万元。
银广夏在2000年年报中披露,以价值4351万元的超临界萃取设备作为投资,对芜湖广夏华东玻璃制品股份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并设立了芜湖广夏生物技术股份公司,公司注册资本7535万元,其中,银广夏持股44.29%,天津广夏持股35%。事实上,直至2001年3月6日芜湖广夏生物技术股份公司才成立,注册资本仅为3184万元,银广夏持股比例为30%,天津广夏根本没有出资。
1998-2001年期间,银广夏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4962.6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其中1998年虚增利润1776.1万元;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分别虚增利润17781.86万元、56704.74万元、894万元,当期实际亏损分别为5003.2万元、14940.1万元、2557.1万元。
业绩谎言揭穿后银广夏股价一路狂跌
7亿多元的巨大利润“气球”,就这样通过中报、年报在股市升空,打造出银广夏“中国大蓝筹股”的形象,让众多投资者怦然心动,争相购入,结果掉进陷阱,损失惨重o 2001年9月10日,停牌一个月的银广夏以跌停板价格复牌,而后一路狂跌。经过史无前例的15个连续跌停后,才在10月8日止住跌停。股价从停牌前的30.79元跌至6.59元,近68亿元的流通市值无形蒸发,持有银广夏股票的投资者遭受重创,特别是中小散户欲哭无泪,基本上是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