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息的三个陷阱
消息一直是股市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是随着时代进步,传播消息的方式已经大不相同了。中国股市开始时,在证券部外面会有人兜售各种油印的小报纸,官方报刊也登载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现在则主要依靠互联网和报刊传递信息。至于传闻,则仍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
我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走势与新闻报道的事件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这是美国股市的研究结果,实际上,散户为主的股市,这种相关性可能表现得更明显。
投资者对于正规渠道获得信息的看法,逐渐在发生变化。至少对于经验的投资者,已经不再盲目地依赖公布的信息操作股票买卖。对于信息和股价的关系,已经有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
有些人认为经济和证券分析类新闻属于“落后指标”,也就是说,有些信息刊登时,股市早已作出了反应,此时反而出现了与信息应产生的结果相反的市场反应。约瑟夫.格伦威尔指出:大众都知道的信息明显是错误的。“错误”有三种解释,其一是迟滞的、过时的,其二是不充分或者有选择性的,其三则指具有误导性和错误,但却往往能够影响到众多渴望获得新信息的普罗大众投资者。
股市有一句谚语:在流言初起时买入,在传闻兑现时卖出。这就是针对上市公司新闻滞后性采取的操作建议。市场上总有消息灵通人士,在利好消息还只是口耳相传阶段就已经开始行动,而在消息公布时,随着大批后知后觉投资者的涌人,要么套现走人,要么借着媒体鼓噪继续拉高。而越是对消息反应较慢的投资者,越可能会在高位接盘,往往被套牢。所以,一则利好消息,其最有价值部分是在公开之前,一旦公开,虽然还有指导操作的价值,但盈利空间已经很小了,而且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套牢或亏损。
消息的片面性和选择性, 一方面是客观决定的,比如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每个人对于接触到的信息,都有自身的偏见和过滤,即便全部接受,也会有局限于个人情况的理解,这就是所谓“有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信息的看法不同,由此指导的投资操作也就不同。在市场中,这种投资的离散性,并不一定会引起趋势性的变化。只是当一种偏见成为主流意见时,产生的过滤效果可能会使某种判断无意中成为市场共识,从而强化了价格的某个方向的走势。
消息误导甚至错误的案例更多,有些已经成为经典桥段了。拉斯.特维德(larsTvede)曾对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故事的预测和结果进行了对比。1979年8月,该杂志的封面故事标题是“股票之死”,但是1982年股市暴涨了300点。1984年 10月8日,该杂志称“超级美元”将重塑世界经济并在未来十年内走强。五个月后,美元开始了一次持续时间最长的最严重的下跌。1987 年7月,该杂志非常看好股市,登载的封面故事的标题是“股票还是最好的赌注" ,三个月后股灾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