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股市依然浮躁。千万人每天盯着股票报价机,生怕错过每一个赢利的机会。可是,投资的真谛在于对工厂、商店和矿山的调研,在于读书,在于思考。大家太忙碌于‘容易钱”,还有多少人读书和思考?
股市的涨跌有其内在规律,从根本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但在中国股市,每次下跌似乎都有一个借口,而且一个比一个美妙。
让我们都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只允许中国公司以2倍的市盈率发行股票,否则不准发行,那么中国公司会怎么做?或者,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公司圈钱的欲望和每股赢利(和每股现金流)的不断下降,会不会把中国股市的市盈率打压到2倍?
如果把市盈率打压到了2倍,中国公司会不会突发慈悲,大行节制,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回购自己的股票?
欧美资本家在正常情况下会把股票以2倍的市盈率贱卖出去.吗?当然不会。但中国的大股东会的。为什么?因为不是自己的钱,所以不心疼,摊薄别人怕什么?许多上市公司流行的理念似乎仍然是“募股所得即为利润",把钱筹集到手,是董事长或总经理的首要任务。
在中国经济中就存在这样4种奇怪的现象:所有行业都产能过剩,回报率都很低;公司负债率很低:IPO的圈钱队伍永远很庞大;不愿以现金分红。
最近我问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也是母公司的高层):“既然母公司持有上市公司60%的股份,你为什么不以现金分红?”绕了好大的圈子之后,我才明白了:如果以现金分红,母公司只能分到60%;可是如果不分红。母公司可以控制100%。
股权分置被视为影响股市的重要原因。如果.上帝一夜间把所有法人股转成流通股,那该有多好!可是,过去12年股份制改造种下的祸根还将危害很长时间。首先,很多法人股的股东不愿放弃他们的控制权:其次,政府可能担心股价大跌。
银行的钱需要还本付息,可是股民的钱不需要偿还,因此,不少公司根本没有一个可行的项目,也照样从股市中抽水。为了防止上市公司把股票以过于便宜的价钱卖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简称《公司法》)规定,不能低于净资产值出售股票。这个法规的存在就是承认,中国的公司有一种不计代价贱卖资产的倾向。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这种贱卖倾向是不存在的,所以《公司法》也不需要作规定。
贱卖资产只是表象,实质问题是对资金和资源的不珍惜。比如产能过剩,就是因为资金来得太容易或者是别人的。又如,上市公司宁发新股也不借债,因为贷款要归还,而股本不需要。这与成熟市场经济中“股本是最贵的资金”的理念正好相反。
当然,随着大批股票跌破净资产,以净资产为底线的规定也必将不攻自破。
股市的制度固然重要,但现在的制度变来变去都是在枝节问题上做文章。股市的根本问题是公司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股权分置也好,不分置也好,都没有意义。
中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低成本,但这个优势在消失。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都特别短,这对市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15倍市盈率首先得起码假定这家公司能存活15年;况且,假如这家公司能让股民把投资赚回来,它会以现金分红吗?
很多人说中国股市成了经济的“反晴雨表”,对此我完全不能同意。股市的表现其实是股民理性行为的反映,聪明的股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在股市上买的是什么东西;谁也没有能力再逼他们用买宝马的价钱购买夏利的汽车了。
要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政府要把国有企业民营化,越快越好。要把企业从没完没了的会议、耗时耗资的事务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中解放出来。
在当前的股市条件下,一些大企业选择海内外同时上市,即所谓“A+H",这实为可笑的主意。内地A股市场有这样的消化能力吗?即使有,大盘股都在内地上市,不仅会拖垮股市的价格,也会拖垮它们自己的价格;最终结果是,它们在A股市场的价格反而会低于在香港的价格。
一些企业追求海内外"同股同价”,但是,两个不同的市场注定有不同的供求和价格;在IPO的当天同价,第二天就会有很不同的价格。更不合理之处在于,现行的制度不允许内地股民购买H股,这只能怪外汇管制,凭什么剥夺内地股民投资便宜得多的港股和波兰股票的权利?
无论如何,在股市中,我通议股民们少看股票报价器,多到工厂或矿山作调研,看看自己持股的公司会不会愿以2倍市盈率发行新股。最后,我议股民们从受者情结中走出来,不要在对证监会和上市公司高管的抱怨中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