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86年8月。1981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国家首次发行国库券。这一阶段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萌发和形成阶段,主要特征是只有发行市场,没有交易市场。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8月沈阳市信托投资首先开办证券转让交易业务,标志着证券交易市场的出现,这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
从证券发行市场发行的种类来看,目前已有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基建债券、财政债券、重点企业债券、一般企业债券、股票、金融债券等9个类数10个品种;从发行数量上看,到1997年末,已累计发行的各类证券总额为8000亿元左右。从证券交易的方式式看,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①现货交易,约占证券交易总量的90%;②证券抵押贷款;③委托代卖;④证券鉴证。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强,中国资本市场在1993~1997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市场容量迅速扩大,而且市场体系也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化资本市场的框架。从形式上看,日前中国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有银行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金融投资市场和政府与企业的直接积累投资以及外汇市场与外资投资市场。随着经济信用化和资本形成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与企业直接积累投资基本上采取了金融化与信用化的形式,因而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形式实际上是由国内金融投资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市场这两大类组成。资本市场是由多种投资形式组成的复杂体系,因而分析资本市场发展的短期变化情况,必须抓住变化较大的主要市场形式。中国的银行信贷市场目前虽然在资本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较浓,信贷资本运行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成为真正的信贷市场,或者说只有信贷市场的形式,尚木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信贷市场机制。
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建立并初步发展,离发达的资本市场距离很大。对照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并参照新兴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资本市场结构,包括工具结构和流动性提供结构。
(1)工具结构是资本市场投资融资工具的结构,资本市场的首要任务是为一国的经济提供资本源泉,为政府和企业融资服务。但是政府和企业获得资本必须设计和创造适合投资者和标准化的金融工具才能实现,是否适合投资者的需要决定了金融工具的市场可接受程度,标准化决定了未来市场流动性,只有标准化的金融工具才因其具有市场流动性而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资本市场的工具绝非我们通常认为只要认识到债券、股票、派生证券就可以了,只要股票债券能发行出去即可以了。只有不断提供为公众接受的具有较高流动性的标准化金融工具,才能使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是资本市场的活力所在,只有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才能从民众中积聚和吸收资本。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标准化金融工具创新和提供机制。
(2)流动性提供结构是指交易市场结构。流动性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石,一个不具备流动性的市场是不可能具有效率的。流动性是由交易市场提供的,而交易市场包括交易所市场、自动报价系统和OIC市场结构,这样既可构造广泛的市场架构,同时又可减低由于市场提供机会少而形成的过度投机现象。流动性越大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越小,所吸纳和提供的资本量也就越多。市场流动性提供的四个关键要素是市场的交易机制、自动化、公开性和透明度。就中国目前资本市场而言,交易所市场狭小,仅有上海和深圳两家,这两家交易所主要接受所在地政府管辖,当地政府的监管机制具有同证监会相同的股票发行、审核上的审批权,使上海和深圳不受全国各省股票发行规模限制,因而形成了大批当地企业上市,使交易所主要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资本源泉,还不能称其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源泉。
2.监管问题。
中国目前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尚末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证监会并不是独立、统一、具有准司法和执法权力的权威机构,它只是证券委下面的办事机构,其发文不具有行政效力,必须以证券委之名义,而证券委又不是国务院正式组成机构(国务院正式报告的机构编制中无证券委,且证券委只有办公室而无其他办事机构,一切监管只在证监会执行),其法律和政府存在的依据都不足,因而其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2)多家机构共同对资本市场的不同侧面予以管理,不时发生冲突,一项有效的市场政策因涉及多个部门会因部门之间的权力利益而搁浅。
(3)监管注重短期监管而忽略长期发展,尤其是迫于市场压力注重救市政策之出台,给人以“救市主”之印象。
(4)没有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3.国际化问题。
国际化是现代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它以交易所的国际化为枢组,从而形成证券发行、交易、投资者和证券监管的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日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还极其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