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票震荡市场>震荡牛市股票投资策略> 什么是股市的非理性繁荣?面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理性对策?

什么是股市的非理性繁荣?面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理性对策?

2018-11-20 00:36:57  来源:震荡牛市股票投资策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30分钟的时间

什么是股市的非理性繁荣?面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理性对策?

时间:2018-11-20 00:36:57  来源:震荡牛市股票投资策略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中国股市究竟是否存在泡沫成为舆论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承认股市中存在泡沫。因此,一个新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股市泡沫,是人为刺破泡沫,还是仟由泡沫膨胀?似乎都不是理性的答案。那么,面对非理性的繁荣,理性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呢?

“当构成危机的因素被隐藏着,危机的爆发就十分可怕!当构成危机的因素被揭示出来,危机才可能被回避掉,被解决掉!在现实情况下我们讨论中国股市的崩盘危机是为了能更好地回避这种危机,更科学地解决这种危机。”

什么是股市的非理性繁荣?面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理性对策?

一些专家对学者十分关注中国股市风险。

何若灵说:“忘记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忘记了风险使得投资变得不那么理性,一旦风险来临,遭遇到的损失将不可收拾。”

沈懿波说:“盛极必衰,切忌头脑发热。我觉得盲目跟风的人实在太多了,感觉又回到了1997年那个全民炒股时代,这种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盛极必衰,股市也不可能一直无休止往上蹿,调整是肯定会到来的。”

赵文斌说:“我们该拥有健康的股市理念了。投资途径的缺乏,使得大量的游资处于饥渴状态,一旦有投资的机会出现,就会演绎为疯狂。这种疯狂不会理睬任何警告,直到危险真正出现时,才会瞬间土崩瓦解。股民赚到钱不是坏事,但任何钱嫌得太容易了总隐含着危险。发展了17年的中国股市应该学会站直了走路,而不是跌跌爬爬,我们该拥有健康的股市理念和心理。希望大牛市后中国股市不再是长期沉寂,希望中国股市一路走好。”

林永泉说:“一听到某某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人们立刻敬而远之,但面临大牛市这块明显布满陷阱的资本蛋糕时,人们又都拿出了拼死吃河豚的勇气。一夜暴富的饼已令人们垂涎至疯狂。大道至简,月满则亏。投资股市之前,请先做个深呼吸。”

其实,关注当下中国股市风险的岂止是一些学者或投资经理人,按照央行行长助理易纲的说法,央行已经开始关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但“目前我们也只到关注程度”。易纲的话虽然谨慎,但至少表明了央行的态度。其实市场都清楚,央行对股市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是“关注”,从其系列政策看,央行实际是用相对市场化的手段来抑制流动性供应。敏感人士曾经注意到,央行近来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高调提倡发展直接融资,而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措施则一直在不停使用,特别是2007年年初到4月底连续4次的准备金比率调高和加息措施,更是被市场解读为针对股市的政策措施。同样,诸如证监会减缓基金发行速度、银监会检查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国资委叫停国企炒股等,都是监管当局给股市降温的微调动作。

除了已经使用的手段,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给股市降温,让泡沫稀释,使得中国这波难得的大牛市得以延续,让普通投资者分享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红利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刘杉指出:

“首先应该强化证监会的监管职能。使用严刑厉法纠正上市公司的各种造假行为,规范券商和基金公司的违法投资活动,其结果一方面可以逐渐改变国内股市圈钱的形象,一方面会给投资者带来有益的警示作用,提高其风险意识。

其二是加快大盘股的发行上市。市场已经注意到,除了国企大盘股纷纷回归国内A股市场,证监会也鼓励优秀公司在A股上市,这些政策无疑会起到稀释泡沫的作用。需要改善的是,应该让优质公司更大比例地发行上市即流通的股票。

其三是央行应该尽快出台加息政策,并释放连续加息的信号。加息不仅起到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也会抑制资本市场泡沫的进一步膨胀。

其四是在天津建立创业板市场,形成与深圳市场的分工,从而在短期内增加股票的市场供给,分散资金流。”

股市中的参与者普遍认为,最近股价的大幅上涨,实际是流动性推动的结果,或可称之为流动性牛市。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资本市场如股市及房地产等资本品的价格泡沫,这才是让人最为担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撰文指出:流动性过剩根源之一是人民币的内在含金量太高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相差太大了。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办法无非有以下几个对策:

(1)全面通胀。即允许过剩货币向所有商品流动,造成全国全面10%以上的通胀,而这必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是全国人民、各级政府及央行所难以容忍及反对的。

(2)大幅度、快速提高利率(加息)。但加息是明显的错棋。加息一定会鼓励、加速海外资金涌入中国,它们既赌升值又赌加息,何乐而不为。这两年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加息,只能发生在通胀、货币贬值之时。而人民币在升值,存贷差10多万亿元,还加息,理性吗?

(3)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这是有可能的,央行也正在这么做。在国外,因为政府连续使用这一重型武器,其股市早已成为熊市。在中国这么做却不能影响股市太多,这主要是资金太充裕了。

(4)另外寻找一个分洪、泄洪之地。在中国能与股市分庭抗礼的只有房地产市场,让房地产市场再度亢奋吗?目前上海的房地产是缩量微跌,京、穗、深、珠江三角洲等地还在涨,难道还要火上浇油吗?

(5)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一步快速到位,宣布几年之内不升值了。但中央政府一定会担心此举可能造成成千,上万家外贸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出口、外商投资都会锐减,失业问题可能变得极为严重,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6)让股市温和走牛,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差。

但谢教授则认为,让股市温和上涨走牛,吸引大量资金进入,适度加快新股发行(但新股必须保证质量),则是当前在吸收、疏导、宣泄流动性过剩的无奈的又是唯一的最佳选择。如果说会形成泡沫,那也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列车走到十字路口时的唯一较佳选择。除此以外别无他途。适当加快新股发行、上市速度就行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过剩的流动性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来吸纳、消化。

“流动性过剩是好还是不好、参照系是谁,结论有很大不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是值得担忧的,但是对于正在转轨中的金融体系来说是好事。直接融资接过间接融资的重担,就是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来吸纳、消化这些流动性,转化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持股,那么这些钱就有了约束力、有了责任感,而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第二财政导致的坏账损失,无人问责。所以需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促进商业银行尽快综合经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加息虽然是阻止流动性的一个选择,但目前的国内通货膨胀率(CPD还比较低,对于是否加息央行还不会果断决策。他提出,应该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汇率升值也要加快。为此,哈继铭估计,未来中国汇率升值幅度将加大,美元兑换人民币将达到1:7.4的比率。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不排除运用更多措施控制流动性的可能性。他指出,如果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肯定会扩大。此言论引发了市场无限遐想。市场普遍认为,虽然人民币加快升值是使经济降温的次优选择,但是其升值幅度在今后无疑会有更显眼的表现。”

从市场实际情况看,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市场预想的那么大,但不升值的负面影响却被逐步意识到。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人民币加速升值将是一个趋势。但是升值只是解决目前流动性过剩疾病的一个‘慢郎中’。”他指出,“靠汇率本身是解决不了流动性问题的。”

高盛亚州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其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中称,中国应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应继续扩大直接融资,将电信业、银行业、能源、保险等仍没有“海归”的大蓝筹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加快资产证券化,吸收流动性,扩容引起的指数爆增并非泡沫,而目前的沪深300包含的公司股价,仅仅处于资产重估启动阶段。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在其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说,目前中国应办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外汇市场,即既可让中国老百姓自由买卖外汇,又可以让外国投资者自由地买卖人民币的市场,是解决蔬导流动性过剩的治本之策。

首先,外汇市场是一个比股市大10倍的市场,其流动性又比房市好很多

倍,若再配合国债、企业债、地方政府债,就能够为从股市、房市退出的投资者提供非常多的选择,因此我们将不再顾虑下一个流动性过剩的接盘者是谁。当然,这个市场必须是中国自已的,且同时保证“体内循环”和双向流动才是关键。从全世界虚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看,全球外汇市场不仅已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而且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其中的奥秘就是货币自由兑换趋势。

让中国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自己的外汇市场,眼前就可以大幅地分散央行巨大的外储压力,这也符合“藏汇于民”的政策取向。让全世界都来投资人民币,为中国的投资者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这也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当然,开放外汇市场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外汇的自由购买,那么是不是应该开放国内居民自由投资外汇资产,是不是应该开放境外投资者自由买卖人民币?从这个角度分析,监管者不仅会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投资者也应及早做好准备,以迎接由外汇市场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

“我们不应该主动刺破泡沫,而只需要为限制泡沫破灭对宏观经济的损害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了。”财经评论家、《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水皮说。

其实,最初提出这一个概念的并不是水皮,而是美国前联邦储主席格林斯潘。大概就在10年前,1996年的12月5日,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做了“非理性繁荣”的著名演讲,当年美国股市的遭遇和今天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美国也遇到了泡沫之困。

格林斯播是美联储主席、美国货币改革的决策者。就货币政策而言,格老以为中央银行不应该试图将股票、住房和其他资产价格作为目标。不但如此,格林斯潘进而明确提出,如果金融资产泡沫的崩溃没有威胁到实质经济如生产、就业、价格稳定时,美联储官员就不应该关注。

“事实上,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对我们的经济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低估资本市场与整个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不应该对此感到放心。因此,评估资产负债数据的变化,尤其是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制定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就在格林斯潘讲上述这番话的当天,标准普尔的指数是744.38,比上年同期上涨21%,现在标普的指数已经翻番。

水皮以为,中国股市有泡沫,股市的泡沫正在生成,但就现在的现状而言,股市的泡沫还没有达到要破灭的时候。其实,泡沫的生成、破灭,本是股市的规律,是股市对于人性贪婪的报复,是矫枉过正。泡沫是自己破的,投资者没话可说,泡沫是管理层人为刺破的,投资者会把自身的投资错误一股脑儿地推给管理层,从而达到为替自已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开脱的目的。

“现在的中国股市已经不再是五年前的股市,对于一个开放的股市,从阻遏思维来对付流动性过剩问题,是难上加难的事情。管理层要打压过热的股市有没有办法?如果套用当年的行政手段,可以让股市应声而落,但是对于外资来讲,又如何让他们对A股产生信心呢?"

在2007年4月北京恩必特(新智库:NewBrainTrust,NBT)经济咨询中心组织的“2007年金融沙龙II”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规范上市公司,要求其将盈利真正按照-定的比例分给股东,这样股东才能沉静下来。例如,微软、IBM的股东对其所持股票绝少随便出售,因为这些股票可以保证投资者每年30%左右的盈利。所以,中国通过资本市场所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表现出这种状况,而这个状况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比如,有专家从企业角度来判断这两年股市的成长基础。1996年以后,企业大面积亏损使收益下降,但股市反而上升了。而这一次则不同,现在企业处于盈利状态。股市基本状况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上市公司,这些企业近年来盈利增长的速度非常快。这位专家认为,这两年上市公司股票上升实际上与企业的基本面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已很少有人说股票市场是“赌场”了,只说是“泡沫”。因为,至少从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中国股票市场表现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以《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二是股权分置改革;三是上市公司治理,包括并购市场的激励机制、信息披露方面的改进;四是券商的综合治理;五是发行体制改革,这项改革不仅仅是发行制度的改革,

还包括制度的建立,“A+H”发行模式的成功实现;六是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基金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这一改革有很大关系;七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司法》和《证券法》修订以来,有关部门根据修订后的“两法”,重新完善或补充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同时,有关专家也认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也面临着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资本市场规模较小且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进行调整,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

第二个挑战是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特别是效率有待于提高,这里面当然也包含监管效率,数据分析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还是很低下的。

第三个方面的挑战是市场主体或参与者实力较差。例如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差,特别是治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券商的综合实力差,机构投资者存在较多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的挑战是法制和诚信环境差、监管体制不健全。

因此,专家们认为,明确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就显得极为重要。必须从2007年到2020年长期的角度来看待发展战略问题,充分认识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将之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从中国崛起的高度来看待资本市场的发展。

根据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总结,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应当是:建立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资本市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应予以明确。专家们特别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

专家们对指数达到三千多点的市场震荡和泡沫评论说,“问题不在于这个点位是高了还是低了,关键的问题在于资本市场经过这几年的熊市,应该在新的基础上有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发展局面。这并不只是国家的政治需要,也并不只是经济的需要,关键是客观现实中市场已经具备了这一基础。”

对于目前高位调整震荡中的市场投资行为,专家们指出了借钱入市的巨大风险,但认可投资者利用自己一定比例的闲置资金通过基金市场投资股市的稳健策略,并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在中国资本市场基础之上的基金行业至少在未来两年到三年之间的发展势头应该是好的;其次,一个阶段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属于正常现象;其三,经过了两年多资本市场的整顿发展,股市有了较好的长期发展基础,其发展对国民经济越来越重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一致。

专家们指出,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保证中国经济今后几年或者相当长时间内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对于股市目前比较繁荣的局面,我们一方面应该珍惜,不能因存在泡沫而简单地否定它,另一方面也应该采取一些切切实实的措施,把当前的股市由“百米冲刺式”的状态转到“马拉松式”的跑步状态。他们建议监管部门适当地增加股票供应,加快公司上市的步伐,同时加快债市在中国的成长。同时,专家们呼吁尽快建立、健全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有专家强调,发展多层次市场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即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实际上,股票市场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交易,具有可交易性是股票市场的根本制度。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却偏重于融资。在中国,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上市公司、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资者,都仅把股票市场当作融资市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显而易见,这一问题是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应该认真研究解决的。如果我们还在原来的轨道上走,股票市场尽管也可能有所谓“十年黄金期”,但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会大大下降。

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具体分析后认为,当前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牛鼻子”就是发展机构投资者,因为机构投资者入市可以带动整个市场质量的提高。但是中国目前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环境依然不佳,最突出的是没有专门针对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养老基金等因此对入市顾虑重重。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即使入市也很难迫使基金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和提升管理水平,相反只是带来虚拟的资本利得而非促进上市公司创造利润。因此,中国应当借鉴美欧经验,搞好市场基础建设,创造一个好平台以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一批比较好的国有企业。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企业结构中,中央企业有19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占到22%左右。2006年中期的业绩报告显示,资本市场前20名上市公司都是中央企业,利润大概占到50%多。随着国有经济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多证券公司、机构投资者都十分看好中央企业的上市公司。因为中央企业的上市公司占据的资源最多,一旦这些企业把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业绩提高是显著的。

毫无疑问,这些央企盘子大、资产质量高,将它们做强做大在相当程度上会左右中国股市的股指和股市的健康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来发挥中央提出来的“三力”即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但专家们同时指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促进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年很多海外证券交易所到中国争夺上市公司,中国资本市场完全也可以吸引优秀的国际企业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市,让中国的广大投资者分享其收益。假如英特尔、微软、三星这样的企业能够在中国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专家们还认为,这不仅是上市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是它将推动整个资本市场一系列市场变革、推动国内的制度变革、监管体制创新等。这样中国资本市场才能有竞争力。对此,我们必须及早规划、未雨绸缪。

《金融时报》记者徐绍峰更直接呼吁,为了避免竭泽而渔的泡沫化为炒作,市场应倡导慢牛走势,因为股市只有从目前的“短跑”状态转向稳健发展状态,才更有利于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狂牛是以牺牲市场未来、牺牲多数投资者利益为代价,是换取少数利益集团私利的危险走势。如果市场继续演绎这样的疯狂,那么疯狂的代价就是始作俑者的灭亡。而“慢牛是一种负责任的牛市。这种负责任不仅是对牛市未来的负责,对中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负责,更是对市场参与者自身利益的负责。要避免股市频频遭受政策干预,要想让牛市行情走得更远,主导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必须用心领会政策意图、注意控制牛市节泰。”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