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许觉得,这个市场中资产注入的股票等我们知道已经很晚了,我们要是能提前知道一些资产注入的题材,那就会有比较大的胜率了。这里我们从资产注入的目的和本质上来分析,那些行业的公司容易产生资产注入。
1、资产注入的原动力决定:
资产注入的原动力是什么?是大股东或者实际受益人把长期资产变现为短期资产(股票),从而降低自身风险的一种愿望。这点请大家参考我以前的相关论述进行理解。那么,我们就会去寻找,那些公司的大股东拥有比较多的长期资产,那么哪些公司资产注入的可能就比较大。长期资产最明显的是什么?土地、房产、矿产,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初进行定向增发进入的都是些矿山啊、房地产等等了。
2、把高预期迅速转为高溢价: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我们联想到地产可能增值,那么大股东如果有北京的地产,就很可能进行资产注入,实际上就是想尽早地把这些高预期转变为高溢价,并迅速地转嫁风险。目前看,这样的资产注入案例比较多了,这个思路看,上海的2010世博会前,这样的思路是不是仍然会延续。
3、完善产业链,二次包装解困:
有些大股东拥有整个产业链,而上市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过去的体制下只能部分地享受了上市待遇,在现在全流通下,经过资产注入把整个产业链都装进去,完整地实现资产证券化,解决了体制的问题。目前的央企整体上市基本是这个类型。
以上简单地归纳了3点资产注入的目的,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和分析:
1、首先考虑公司大股东是不是有上述的意愿和冲动。比如A公司大股东有没有诸如矿产、房地产等;
2、分析大股东可能的资产注入内容。比如A公司大股东有09年和10年完工的地产项目,有盈利能力良好的矿产等;
3、分析可能的方案,研判资产注入后的效果,找到合理的定位。特别是第3种整体上市,有可能会摊薄每股盈利,因此,这个方案很重要。例如根据A公司目前的价格,打8-9折计算可能的增发价格,再根据股本扩张测算每股收益,做定位分析。
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动力是什么?
上市公司股价过高将会减少大股东资产注入的收益,从而削弱其进行资产注入的动力。而这也很可能是为什么管理层(尤其是国资委)对目前阶段股市过热不满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上市公司股价过高将会减少大股东资产注入的收益,从而削弱其进行资产注入的动力。而这也很可能是为什么管理层(尤其是国资委)对目前阶段股市过热不满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表示,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不能成为股市上涨的泡沫,国企是做实业的,不是投机的。这句话就耐人寻味。
一,上市公司股价过高减少大股东资产注入收益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资产注入一般采取向自身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实际上就是以自身优质资产换取股份和加强控股权。这样大股东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持股比例,从而在上市公司的业绩增厚中争取最大利益,也可以为上市公司股价上涨后抛售更多股份和获取更多资本收益奠定基础。
但是,上市公司股价越高,那么大股东在定向增发的过程中获得的股份就越少。这里可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一下,比如说大股东注入的资产评估定价为1亿,那么如果目前股价维持在5元左右,则大股东可以向自身增发2000万股,但是如果股价维持在10元左右,那么大股东只能增发1000万股。(在此我们将增发价等同于二级市场价格,实际情况则是增发价不得低于市场20日均价的90%。)
也就是说,在大股东完成资产注入之前,并不希望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过高,一是不利于向自身定向增发套取更多股份,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空间,让大股东套利行为受到限制。
当然有人会认为,可以采取向公众或其它机构定向增发套现的方式进行,股价越高,大股东需要增发的股份就越少,就越为有利。但是向公众增发一方面会减少大股东资产注入带来的上市公司业绩增厚收益,另外如果注入的资产质量不够好,可能会得不到市场认同,最终导致增发失败,这也是大股东不愿意看到的。
对于目前资产注入的主要群体---国有企业而言,向公众或者其它机构定向增发还要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增发导致控股比例被稀释,控股权可能受到威胁。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的一位官员就曾表示,央企整体上市不会削弱国资的控制力,这就表示高层不会以削弱国资控制力为代价来换取央企整体上市。
资产注入可能性较大的股票仍是大黑马?
由于行情已连续上涨6周,尚未出现有力度的调整,技术上在周线突破后,有回抽确认的要求,若大盘在本周收出一根周阴线,市场借机洗盘和换手,然后再向上,反而使走势更为稳健。从本周走势看,上证指数[1.89%]在连续下跌后在2190点箱底附近企稳,周五在成交量创出此轮行情新低的情况下反身而上,以中阳报收,结果使本周的K线为一根带有下影线的周阴线。2180点箱底不破,目前大盘的调整为横盘式的强势整理。这种走势,也说明市场仍属于理性的多头市场,虽不排除继续在箱体内整理的可能,但整体向上趋势不变。我们始终相信市场走势涵盖一切,故一直很重视对大盘量价关系和形态的观察。
回到基本面。最具代表意义的周期性行业,如钢铁、有色、煤炭等,虽然整体产能依然过剩,但价格已经触底,或者基本没有继续下跌的空间。而此时,改革强力推进,资产重组风起云涌,行业转型和整合的动力十足,市场充满良好预期,从而奠定了行业底部。而从这些周期性行业股票走势看,7年来,几乎都是典型的ABC大调整,很多股票调整的最低点只有牛市高位的10%。市值占股市50%的银行股,市盈率也只有5倍。这种下跌,其实已经充分反映了市场对经济下滑的悲观预期,也就是说,股票已经基本完成了大熊市的调整。
故只要认清和坚信两点,一是,市场已经严重超跌,价值低估;二是,新一届政府的强力改革,必将成为市场逆转的强大动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坐看风云,胸有成竹,不惧调整。
从市场机会看,本周仍是板块轮动的格局。在银行、券商等主流蓝筹股回落调整的同时,很多板块及个股却在不断创出新高。可以说,大盘指数其实是这些蓝筹股调下来的,这种指数的调整,反而有利于消除市场的恐高症。板块轮动,预示各个板块都有机会,也告诉我们捂股不动就是最好的操作策略。
当然,一轮行情总有很多股票远远跑赢大盘。从近两月市场表现看,改革和资产重组股是最大的黑马群。这种强烈的赚钱效应,让那些小盘绩差股、国企壳资源股都成为押宝的重点。这种市场的游戏仍将继续演绎,因为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何况其中各方利益巨大。目前,具有重组要求和背景的股票应该还不少。
从行业来看,军工行业的改制和资产注入是非常明朗的。本周媒体报道,军事科学院权威专家透露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细则将于10月出台,之后将进行分类改革和试点。于是,中航系等军工股就纷纷大涨,这种确定性较高只是改革时间未到的板块,目前就值得提前布局。举个例子,风帆股份[1.06% 资金 研报]的大股东中船重工集团3月即承诺把武汉船用电子推进装置研究所(712研究所)注入上市公司。军工712研究所的舰用电力推进系统,是我军装备大型军舰(包括核潜艇)动力的唯一推进系统,这就很有想象空间。在改革的背景下,那些小公司、大集团的股票,都值得关注。
二、怎样寻找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概念股
1.行业政策
在行业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发生的资产购并重组往往是注入优质资产行为产生的温床。前段时间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资产的购并重组不断出现。其中不乏很多优质资产注入的情况,比如钢铁类上市公司在产业政策的催化下正处于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活跃期,普遍出现了资产注入的情况。如G本钢(000761)、G酒钢(600307)、G新钢钒(000629)、G太钢000825 等上市公司就出现一系列整体上市的情况。
2.大股东控股比例
利益至始至终是驱使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的最根本原因,利益的约束远比其它的规章制度的约束要来的现实得多。大股东的控股程度越高,则上市公司利益和大股东利益重合度就越高。这样就意味着, 注入优质资产后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状况,优化上市公司经营,推高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是上市公司大股东。
3.大股东实力
大股东本身的实力也是我们发掘优质资产注入题材的主要标准。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只有拥有众多优质资产的大股东才有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空间,否则就算大股东有注入资产的动机,也无资产可注,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大股东如果实力不济,往往不是注入的资产质量堪忧,就是注入资产的总量太少,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提升的效果不明显,也缺乏后续炒作的基础。
4.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情况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国内股市的上市公司往往和大股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交易情况,这成为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隐患。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置换优质资产等转移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全流通后,在大股东利益和上市公司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大股东转移利益的动机就将不复存在,此时关联交易众多反而给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大股东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往往就会把关联性的资产全部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以简化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过程。这也往往是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的主要促发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