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私有信息概念的提出
古典经济学是以完全信息为前提假设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阿罗、阿克洛夫、斯彭思和斯蒂格利茨等人分别研究了市场竞争中的不完全信息、柠檬市场、就业市场上的信号显示与逆向选择、激励契约与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等问题,率先提出和使用了私有信息或类似于私有信息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私有信息的含义是指行为主体自己具有和知道他人不可观察到或不易验证的信息。它通常用由若干可能的自然状态或类型组成的集合来表示。如:代理人或雇员工作努力程度的{勤奋,偷懒},次品市场上商品质量的, {优,劣},就业市场上求职人素质能力的{高,低}等。
随着私有信息概念的引入,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市场交易、委托代理、政府与企业、信誉信用关系、供应链管理中关联企业等主体行为交互影响方面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并且,由此引出针对信息分布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的讨论,催生出信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等许多理论分支。
2)私有信息是信息差异的根源
在经济学中,根据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市场信息的一般划分为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等四组基本形式。其中,私有信息是市场参加者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个别知识,是另外三类信息差异产生的根源。由于差异性个体在交互作用中表现出经济行为的异质性,私有信息就是反映经济行为差异性的信息,此时也就可看成是异质信息;由于私有信息的存在,使得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掌握市场上的全部信息和未来的不确定变化,所有的经济决策都可以说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做出的;由于在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的分布不对等,私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不对称信息。如果在某个时点上,市场参加者所具有的个别知识优于市场共同知识,则其具备信息优势,私有信息的拥有者可以在交互行动中提取信息租金,增加自身收益。
3)私有信息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私有信息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一方面,一些理论显示私有信息的存在有碍于效率的提高。如在经济学中强调私有信息的存在对要索流动和资源配置构成了障碍,进而影响效率,在这道屏障下个体有可能以公共(他人)利益的大量损失换来个人利益的少量增加,进而导致市场参与主体所掌握的只是不完全信息,信息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分布不对称。非对称信息在信息分布和传播过程中占有的信息优势,成为与对方交互行为中提取信息租金、增加个人收益讨价还价的筹码,各种资源和要素不能被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导致效率损失。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私有信息对效率的反作用并不是恒成立的。如王国成(2006) 的研究显示不存在行为主体掌握的公共信息越多,私有信息越少,越有利于形成正确决策的推论。信息租金与效率损失之间的权衡,并非是信息越多、越完全越好,相对于主体的行为能力而言,掌握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过多地获取信息可能产生负效用,其中存在着-一个合理确定信息量边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