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艺术品及拍卖行业整体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乱象,加上艺术品鉴定本身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使得所谓的专家鉴定、专业认证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出错或作假。所以,切忌盲目听信某个专家的“一面之词”。
南京的杜先生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他在某拍卖行春拍图录上相中了一只拍卖底价为6万至8万元的“清·翠玉锡”。在向拍卖行表示了竟拍意愿后,对方主动地为杜先生安排了看货会。此外,拍卖行经理还向杜先生表示,届时除会安排工作人员陪同看货外,还将邀请国家级的珠宝质检师现场坐镇,如其对拍品质量存疑,可直接向专家求证。
看货会当天,杜先生果然见到了那位号称拥有30余年费翠鉴定经验的“国家级大师”。出于对该专家现场作出的“玉质晶莹、鲜翠欲滴,属A级费翠”的绝对信赖,杜先生经多轮竞争,最终以12万元夺标。但当杜先生将拍得的这件玉鸳自行送检后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噩耗”,因为根据珠宝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证书显示,这件专家口中所谓的清代“古董费翠”并非A级古玉,而是经充肢和着色加工的处理品,俗称的“B+C”货。
由于普通收藏爱好者对艺术品的爱好大多出于兴趣,一般均非相关鉴定专业的“科班出身”。因此,拥有耀眼光环的“专家意见”往往成为了杜先生等大多数收藏者判断拍品真伪及价值的重要参考。但游走于各大拍卖行和古玩城的专家们究竟靠不靠谱?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事实上,艺术品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涉及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诸多学科,文理汇通,博大精深。照常理来说,能胜任如此高要求工作的人才应该较为稀缺。但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艺术品鉴定机构高达数百家,
鉴定师、“专家”更是满天飞。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所谓专家缺乏扎实的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更有甚者,只依靠速成培训班几日混得的一纸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敛财。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存在的利益链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要给出鉴定费,200元的普通瓷器就能“变身”价值20多万元以上的光绪仿品,“身价”一翻就是上干倍。如果需要开具认证,只要舍得交钱,写成上百万元的“康熙官窑”都不是问题。由此可见,国内部分“鉴定大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所谓认证证书的“含金量”是多么令人担忧。
而即便撇开这些滥竿充数的“专家”不说,业内权威的“泰斗级”大师有时也会“看走眼”。几年前,数位国内知名专家为某公司老总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估价,老总据此骗贷10亿元的新闻便是一例。考虑到艺术品及拍卖行业高速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的乱象以及艺术品鉴定本身的不确定性,广大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爱好者在竞拍时应当谨慎思考,切忌在拍卖前盲目轻信挂着各种名号的专家大师。
艺术品的真伪和价值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专家的鉴定只是一种学识上的意见,并不能作为百分之百的结论,任何专家鉴定、专业认证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出错或作假。广大收藏和投资爱好者在购买艺术品时应尽量多地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拍品的相关信息。而对于艺术品的鉴定,收藏者也应慎之又慎并权衡多方意见,切忌盲目听信拍卖行、拍品关联人或某个专家的“一面之词”。此外,“不信专家信行家”,与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藏客多多切磋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分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