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有信息存在的条件下,是不是就断然没有市场效率可言了呢?不尽然。这要取决于私有信息套利交易产生的外部性。对于非公开信息(内幕信息)而言,外部性体现在信息的传递机制;对于知情信息而言,外部性体现在信息的发现机制。
其中,Manne (1966) 和Carlton和Fischel (1983) 最早强调内幕信息同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在提高市场有效性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他们认为内幕信息交易能产生一种“衍生知情交易机制”。通过该机:制,内幕信息拥有者把公司股票价格逐步调整到正确水平,避免信息一旦公布引起股价的大起大落,从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但是对于这一观点学术界并不都认同。反对者认为内幕信息交易会影响股票市场信息传递效率和信息质量,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建议加强对内幕信息交易的监管和惩罚。目前,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内幕信息交易的信息传递作用。如Hirschey和Zaima (1989) 发现资产剥离信息公布前6个月内的内部人交易行为影响了市场对资产剥离信息的反应,即当公司内部人有净购买行为,市场对资产剥离有显著的正反应;若有净出售行为,则市场的正反应变弱。这说明内部人交易影响了市场的定价能力,即市场认为内部人交易包含了更加准确的股价信息。换言之,内幕信息交易可提高市场信息传递效率。
而关于知情信息的信息发现机制在大量理论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Admati和Pfleiderer, 1986; Diamond 和Verrecchia, 1981 ;Crossman和Stiglitz, 1980)。 一般认为,机构投资者具备更多的信息渠道以及专业分析能力,如果他们根据分析得到的公司信息进行交易,即所谓的知情人交易( Informed Trading),那么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向市场传递信息,将这部分信息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去,客观上提高了股价的信息含量( Chakravarty, 2001)。Piotroski与Roulstone (2004) 通过美国的数据检验,也发现了机构投资者以及分析师这些知情人的参与确实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股价的公司特质信息含量。但值得一提的是, Chan 与Hameed (2006) 并没有发现新兴市场中的知情信息具有这种信息发现能力。
如果私有信息的存在可以提高市场信息效率,则在理论上就存在区别于信息完全对称的另外一种市场信息结构,也可以实现或接近实现市场有效。具体为证券市场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和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和盈利空间来形成一定最的内幕信息和知情信息。这部分私有信息再通过套利交易来融入价格。如图1一2,当上市公司及时、完整、真实地披露了全部信息,并且市场中的所有散户具备获取知情信息的能力时,市场上所有信息均以公共信息的形式参与定价,即图1-2中路径,此时市场定价最为有效(前提是假设公共信息的有效定价)。当上市公司只选择披露了一部分信息,机构投资者也拥有一部分知情信息时,市场中的信息是分别以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形式存在,前者按照路径高效率的融入股价,后者通过套利行为传递给价格。此时市场的定价效率取决于私有信息的定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