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局及税务总局于2007年5月31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局及税务总局公开谴责的有关决定,对财政局及税务总局相关责任人在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公开谴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局及税务总局将以此为鉴,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图1印花税
重大事项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局及税务总局于2007年5月30日下午3时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有关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应税经济凭证所征收的一种税。1988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于同年10月1日起恢复征收。
印花税的特点:
1、兼有凭证税和行为税性质,2、征收范围广泛,3、税收负担比较轻,4、由纳税人自行完成纳税义务。
一、印花税的纳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具体有:1、立合同人,2、立账簿人,3、立据人,4、领受人。
二、印花税的征税对象:现行印花税只对印花税条例列举的凭证征税具体有五类:经济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
三、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印花税根据不同征税项目,分别实行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征收方式。
中所载的金额为计税依据;3、记载资金的营业账簿,以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项合计的金额为计税依据。
(二)从量计税情况下计税依据的确定。实行从量计税的其他营业账簿和权利、许可证照,以计税数量为计税依据。
四、印花税的税率:现行印花税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税率。 比例税率有五档,即千分之1、千分之4、万分之5、万分之3和万分之0.5。适用定额税率的是权利许可证照和营业账簿税目中的其他账簿,单位税额均为每件伍元。具体请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中的印花税税目税率表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按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 应纳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
按定额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 应纳税额=凭证数量×单位税额
六、纳税环节和纳税地点:印花税的纳税环节应当在书立或领受时贴花。印花税一般实行就地纳税。
七、印花税的缴纳方法:印花税实行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以下简称贴花)的缴纳办法。为简化贴花手续,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纳税人可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采取以缴款书代替贴花或者按期汇总缴纳的办法。
八、印花税票:印花税票是缴纳印花税的完税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监制。其票面金额以人民币为单位,分为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9种。印花税票为有价证券。印花税票可以委托单位或个人代售,并由税务机关付给5%的手续费,支付来源从实征印花税款中提取。
九、印花税的税收优惠: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的副本或者抄本;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无息、贴息贷款合同;外国政府或者国际金融组织向我国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所书立的合同。对商店、门市部的零星加工修理业务开具的修理单,不贴印花。对房地产管理部门与个人订立的租房合同,凡用于生活居住的,暂免贴印花;对铁路、公路、航运、水路承运快件行李、包裹开具的托运单据,暂免贴印花。对铁路、公路、航运、水路承运快件行李、包裹开具的托运单据,暂免贴印花。企业与主管部门等签订的租赁承包经营合同,不属于财产租赁合同,不应贴花。
十、印花税的违章处理: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1、在应纳税凭证上未贴或者少贴印花税票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补贴印花税票外,可处以应补贴印花税票金额3~5倍的罚款;
2、对未按规定注销或画销已贴用的印花税票的,税务机关可处以未注销或者画销印花税票金额1~3倍的罚款;
3、纳税人把已贴用的印花税票揭下重用的,税务机关可处以重用印花税票金额5倍或者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4、伪造印花税票的,由税务机关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印花税的由来
印花税是一个很古老的税种,人们比较熟悉,但对它的起源却鲜为人知。从税史学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税种的“出台”,都离不开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的需要,印花税的产生也是如此。其间并有不少趣闻。 公元1624年,荷兰政府发生经济危机,财政困难。当时执掌政权的统治者摩里斯(Maurs)为了解决财政上的需要,拟提出要用增加税收的办法来解决支出的困难,但又怕人民反对,便要求政府的大臣们出谋献策。众大臣议来议去,就是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妙法来。于是,荷兰的统治阶级就采用公开招标办法,以重赏来寻求新税设计方案,谋求敛财之妙策。印花税,就是从千万个应征者设计的方案中精选出来的“杰作”。可见,印花税的产生较之其他税种,更具有传奇色彩。 印花税的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他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契约、借贷凭证之类的单据很多,连绵不断,所以,一旦征税,税源将很大;而且,人们还有一个心理,认为凭证单据上由政府盖个印,就成为合法凭证,在诉讼时可以有法律保障,因而对交纳印花税也乐于接受。正是这样,印花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誉为税负轻微、税源畅旺、手续简便、成本低廉的“良税”。英国的哥尔柏(Kolebe)说过:“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印花税就是具有“听最少鹅叫”的税种。 从1624年世界上第一次在荷兰出现印花税后,由于印花税“取微用宏”,简便易行,欧美各国竟相效法。丹麦在1660年、法国在1665年、美国在1671年、奥地利在1686年、英国在1694年先后开征了印花税。它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个税种,在国际上盛行。
分析:国家提升印花税的原因
多方的分析,因为近年来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了很多,特别是股票市场,已经成了疯涨的趋势,为了宏观的调控股市正常稳定的发展,所以国家调高了印花税,这属于微调控制的税率,所以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如何在交易中规避印花税上调的问题呢,下面有7招可供你使用:
第一招:减少交易频率 不考虑上证所单独征收的过户费,目前股民交易的主要成本由印花税和交易佣金组成。前者由国家厘定,后者则视不同券商和交易方式有所浮动,最高不超过3‰。如果按照印花税和交易佣金均为3‰来计算,那么目前单边交易佣金将为6‰,双边将达到1.2%。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买入一只股票价格没有变动就抛出,你的资金就只剩原来的98.8%。如此操作20次,你的资金就只剩78.54%了;如果超过50次,那你的资金就只剩54.68%。要避免印花税快速侵蚀你的资金,那么减少交易次数,降低每年的周转率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管理层提高印花税的本意。
第二招:降低交易佣金 上文提及,股民买卖的交易成本由印花税和交易佣金组成,堤外损失堤内补。印花税上调了,要降低交易成本就要靠交易佣金的降低来抵消一点了。根据规定,交易佣金最高不得超过3‰,一般券商根据不同的交易方式会有所变化,比如电话委托一般为2.2‰,而网上交易则是1.5‰。不要小看这细小的差别,按照2.2‰计算,你双边的总交易成本为1.04%,按照1.5‰计算则是9‰。同样同价进出50次,前者资金为原先的59.29%,后者为63.63%,虽然一样损失惨重,但总比原先的54.68%来得好。
第三招:交易权证 虽然股票的印花税上涨了,但因为权证交易本来就不征收印花税,所以权证交易原先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丝毫不受影响。当然,权证交易风险较大,普通投资者一般较少接触。不过类似五粮YGC1这样的负溢价率较大的认购权证品种,不但本身比正股有更强的抗跌性,而且因为不征收印花税同时可以T+0交易,所以在震荡市中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如果你想买五粮液,不妨改买五粮YGC1;同样的道理,买伊利股份,不如改买伊利CWB1。
第四招:交易债券 与权证一样,债券交易无需缴纳印花税。可别以为债券收益率低,在大牛市中买债券是笨人。其实,不少转债品种其实质是一份债券加一份认购权证,因此在大牛市中只要对应的正股上升较多,那么转债同样涨幅客观;即使正股下跌,那么大不了不选择转股,收取并不算高的债券利息。作为一个交易品种,转债进可攻退可守,在目前市场下防守性更强。
第五招:投资封闭式基金 如果你嫌转债的股性太弱,那么不妨买卖封闭式基金,后者同样不收取印花税。目前大多数封闭式基金都以相对净值较高的折价在交易,而一旦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那么期间存在巨大的套利机会。伴随昨日大跌,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大幅上升,这为投资者创造了更佳的套利机会。
第六招:买ETF或LOF ETF和LOF同样是基金,自然同样不征收印花税。不过相比封闭式基金一周公布一次净值,这两者具有更强的时效性。ETF跟踪指数,净值实时可知,LOF则一小时或15分钟公布一次净值。由于ETF和LOF的市价往往与净值不时存在溢价或者折价,如果投资者能够在折价时买入,同时在溢价时卖出,除了享受净值的上升外,还能享受折价率变动的套利,可谓两全其美。
第七招:认购新股 目前投资者交易的股票印花税双边征收,买需要支付,卖也需要支付。不过如果你申购新股,那么申购成功的部分是无需缴纳印花税的,虽然卖出仍需支付,不过能够少交3‰印花税也是好的。更何况,打新股相对是较低的风险投资,虽然中签率不高,不过持之以恒,收益也应该不错。
其实,真正有杀伤力的并不是印花税传闻,而是监管层调教股市的想法。早在4月28日,证监会在短短的三周时间内就连续发布了四次风险警示。不巧的是,2007年的时候,印花税也是在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四次风险警示而一点也没有得到市场理睬的情况下才突然发生的。那么,市场之所以对一则无厘头的印花税传言产生如此惊人的条件反射,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应该说,管理层对市场的过激反应也并不是一点也没有顾忌的。比如,对有关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上海会议上要求严控两融的传言,证监会当天就作了辟谣。此外,人民日报也特意发文声明,其近期发表的有关文章“仅是在提示风险,并未否定牛市。”人们不能忘记的是,想当初,为牛市的崛起又出政策又出舆论的是你们,而牛市一旦真的牛了起来,首先感到恐慌不安的不也是你们吗?然而,你们心目中的牛市该是什么模样的牛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们一动调教股市的念头,股民就不可能不遭受暴涨暴跌的无妄之灾。这是自有政策市以来的中国股市迄今为止的长期实践所一再证明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与其在引起暴涨暴跌的不可控后果之际或之后赶紧去撇清自己的干系,当初何不多懂得一点洁身自好的道理呢?!
时代不同了,监管的理念和风格也应当与时俱进,来一个顺时应势的根本性转变。虽然说,《证券法》现在还在修订的过程之中,但如果不出意外,最快到年底,注册制就该顺理成章地走近我们的时代。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习惯于想要牛市的时候就放手放脚地发动群众运动群众,而害怕牛市的时候就不惜又是警示又是收紧政策什么的见招拆招,难道一点也不害怕这么朝三暮四的变脸把太多的投资者尤其是散户给套在其中吗?重要的不仅仅是伤了广大群众对牛市的信心,如果让更多的人连同对未来的注册制乃至政策失去了信心,问题岂不就大了去了吗?
所以,越是人们相信政策,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的监管运作就越是得格外小心谨慎;越是人们向往牛市,监管者对牛市的呵护就越是需要格外地上心,而这,绝不是会说几句貌似绝对正确和永远正确的风险警示就可了事的。要知道,风险警示历史上也曾每每为打压市场打压投资者所用。历史的教训,不能轻易地忘记。在笔者看来,风险警示方式和运作方法的转变,也是注册制时代监管转型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