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金的质地
熟金是生金经过冶炼、提纯后的黄金,一般纯度较高,质地细密,有的可以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常见的有金条、金块、金锭和各种不同的饰品、器皿、金币,以及工业用的金丝、金片、金板等。
由于用途不同,所需成色不一,或因没有提纯设备,只熔化未提纯,或提纯的纯度不够,会形成成色高低不一的黄金。根据成色的高低不同,人们习惯上把熟金分为纯金、赤金、色金3种。
经过提纯后达到相当高纯度的熟金称为纯金,黄金一般指达到99.6%以上成色的纯金。赤金和纯金的意思相接近,但因时间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标准有所不同。国际市场出售的黄金,成色达到99.6%的称为赤金,国内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间。色金也称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较低的熟金。
色金由于其他金属含量的不同,成色高的可以达到99%,低的只有30%.按含有其他金属的不同,熟金又可以分为清色金、混色金、K金等。清色金指黄金中只掺有白银成分,不论成色高低统称清色金。清色金较多,常见于金条、金锭、金块及各种器皿和金饰品。
混色金是指黄金内除含有白银外,还含有铜、锌、铅、铁等其他金属。根据所含金属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又可分为小混金、大混金、青铜大混金、含铅大混金等。
K金是指金、银、铜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为24K的公式配制成的黄金。一般来说, K金含银比例越多,色泽越青;含铜比例大,则色泽为紫红。中国的K金在解放初期是按每K为4.15%的标准计算, 1982年以后,与国际标准统一起来,以每K为4.166666%作为标准。
二、黄金的成色
黄金及其制品的纯度叫作“成”或者“成色”。
公元前200多年,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曾为判断一顶皇冠是否为纯金做成而发愁。他在浴盆里洗澡的时候,发现了被后人称为“阿基米德定律” 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阿基米德因此圆满地证实了国王定做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做成的。
黄金的纯度究竟如何表达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用“K金”表示黄金的纯度。K是英文carat、德文karat的缩写。
理论上把含量100%的金称为24K,国家规定每K含金量为4.16666%.
9K=100/24 x9-37.5% ( 375%)
14K=100/24 x 14-58.333% ( 585%.为方便标识,把它定在58.5%)
18K-100/24 × 18-75% ( 750% )
22K=100/24 x 22-91.66666% (916%.为方便标识,把它定在91.6%)
理论上, 100%的黄金才能称为24K金,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有100%的黄金,我国规定,含量达到99.6%以上(含99.6%)的黄金才能称为24K金。
上述几种K金含量为首饰的通用规格,国家规定低于9K的黄金首饰,不能称之为黄金首饰。
其二是用文字表达黄金的纯度。有的金首饰上打有文字标记,其标记要求为: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0% ,千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9%.
中国对黄金制品印记和标识牌有规定,一般要求有生产企业代号、材料名称、含量印记等,无印记为不合格产品。国际上也是如此。但对于一些特别细小的制品允许不打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