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基金可以拯救股市吗?为什么?
来自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沪深股市流通市值合计新报38126亿元,而两市总市值合计为112903亿元。74777亿元的“非流通股”仍然相当于流通市值的1.96倍(如果加上大小非以前减持的数量,则这个比例会更大)。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大小非和限售股无疑是高悬在中国股市上空的一座“堰塞湖”, 一幅“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架势,使得一些修修补补和口头“维稳”的措施无济于事,如果管理层继续忽略这个核心矛盾,继续隔靴搔痒,则会让中国股市继续低迷下去,会让投资者更加失望。
况且,8000亿元的平准基金与巨大的“非流通股”比例悬殊较大,仅为1/10多一些,仍然不能承接所有的大小非和限售股。如果部分承接,会重蹈股改时的覆辙,会将9/10的隐患后置,一旦股市涨起来后,这些股票就会抛盘,就会形成自然的打压机制。或许,有人会说有一些企业的大股东不会抛售自己的股票,而这个假设在笔者看来这只是一个伪命题。一旦股价严重超越了实际价值,股东没有理由不抛,况且还有回购机制来作掩护,大股东完全可以做到不动声色地“高抛低吸”,而这种“放水”行为对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影响十分严重,而8000亿元的平准基金很难抑制这种放水行为。
从中国股市这些年的历史来看,历次市场崩溃的原因都不是因为缺钱,而是由于投资者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一些造假、圈钱和价格操纵的行为使得投资者深恶痛疾,从而导致市场信心丧失。其实这次暴跌也不例外,除了前期的爆炒因素外,大小非和限售股这座“堰塞湖”是让投资者恐惧的根本原因,依靠以往那种资金推动型的“人造牛市”模式来救市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常识告诉我们,解决“堰塞湖”必须要采取及时地开渠泄洪,如果对“堰塞湖”置之不理,只进行扬汤止沸式地“修坝”和“筑坝”,结果会让“灾情”更加严重。那么,为什么管理层不敢正视这座“堰塞湖”呢?
笔者认为,可能主要有如下三个误区:一是管理层担心如果现在承认了大小非问题,就相当于承认了股改方向有问题,担心大小非会抹杀股改的功绩;二是管理层误把大小非和限售股的实际减持数量做“灾情”依据,以此来否定大小非和限售股是当前股市的核心矛盾;三是管理层担心承认限售股问题后,会导致人们指责新老划断之后的全流通新政,担心会叫停市场的融资功能。
实际上,管理层完全没有必要顾虑这些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长期意义仍然不能抹杀,只是由于当时单一的、少量的“对价”模式使得股改后遗症集中爆发。但是,大小非和限售股是目前中国股市的核心矛盾则不容否定的,用实际减持数量来判断“灾情”会出现一个视觉误差。当股市暴跌后,大小非和限售股的实际减持数量自然会降下来,但是一旦涨起来就必然会增加,而且“锁一爬二”的隐患在今年才刚刚开始,以前仅仅只是部分股票减持。拿实际减持数量说事就相当于拿“堰塞湖”的实际漏水量来否定“堰塞湖”隐患一样愚蠢。一旦“溃坝”,那个实际减持数量就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所以,及时矫枉过正,对国有企业的大小非进行适度“限制”实有必要,避免问题长期搁置。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股市很有可能会长期处于低市盈率状态,以后任何上涨机会都有可能会成为大小非出逃的时机。
另外,对于限售股问题置之不理就更不应该,毕竟限售股问题比大小非更加严重。2005年5月18日“新老划断”之前,股改所产生的大小非解禁股总数为4356亿股,解禁市值为4.43万亿元;而新老划断之后,首发限售股总数高达8002.56亿股,解禁市值6.67万亿元,首发限售股解禁市值是股改“大小非”解禁市值的1.51倍。不难看出,“新老划断”之后制造的限售股太多了,而且这部分股票是在没有对价、在极高的市盈率下发行,并没有进行所谓的“全流通发行”,限售股流通的风险并没有在首发中提前释放,反而一些股票在一级市场提前攫取了二级市场的价值,从而限售股问题比大小非更加严峻。
对此,笔者建议首先应该及时叫停沪市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及时“停车修理”、休养生息,避免再制造新的限售股。
其次,对于大小非和限售股及时实施“二次发售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决定大小非和限售股的流通,避免信息不对称式的大宗交易。同时,通过“二次发售机制”让大小非和限售股在减持时进行严格地信息披露和路演,通过执行IPO规则会让投资者掌握主动权,对限售股进行二次估价和询价,可以修正股票在IPO时的不合理定价,也可以避免大小非和限售股自己悄悄地减持,而不至于像目前这样“大小非”悄无声息地减持,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只能用长期低市盈率来消化这些因素。
用“二次发售机制”解决大小非和限售股问题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种机制可以更公允地发现好的大小非、好的限售股和坏的大小非、坏的限售股,投资者可以有选择地购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限制垃圾公司的大小非和限售股肆意减持,可以避免市价减持,在价格修正和市场化选择之后他们要么只能打折销售,要么压箱底。
本周收出难得的周阳线,在很大程度上与投资者对推出平准基金的憧憬有关。
然而,平准基金到底有多大的数量?足以化解“大小非”的压力吗?在经济形势没有出现根本好转前,仅靠平准基金,能够扭转股市的下行趋势吗?通过对历史上的美股和我国香港股灾的对比和分析,或许就可以看出,在目前环境下,平准基金对A股会有一些积极影响,但指望它让熊市结束,恐怕并不现实。
被称为“中国平准基金”的汇金公司买入了银行股,传闻平准基金也将推出。这是好消息,但是,如果仅仅因这个行动来认定熊市和股灾的结束,为时过早。很简单的问题:汇金的持续购买力推动指数上升的动能有多少?中国央行存贷利率和准备金率是否渐进式下调?指数上去后在高位“大小非”们就不持减了?一路抄底套牢的私募不解套了?重仓基金头上资产严重瘦身的“紧箍咒”解除了?中国企业的下滑盈利开始好转了?出口和内需上升了?
我曾说过,中国政府成立平准基金的可能性不大,而最有可能是采取稳住银行金融股的方式 “稳市”,但稳市不等于熊市转牛市。因为有两个最核心的问题将长期困扰A股:
第一是经济增速放缓,这个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市场自身去调节,并不是注入资金就可以立竿见影的,而且中国之前没有一次结构性调整能在1年内结束的。第二,股权分置改革后,当股改给流通股的持有者一个双方认同的对价后,中国股市真正进入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价值围绕价格平衡的行为,但市场参与者们没有搞清楚中国股市的货币供给事实上是不能在全流通下维持6,100点的价值等同价格,类似的事件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就是在绝对资本化的美国也无前车之鉴。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借鉴去分析出中国政府要动用多少资金成立平准基金来护盘,才能从资金面上彻底解决熊市结束的问题。
大行情要转向,目前来看,熊市的发作时间效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如果汇金公司能够代表中国A股的平准基金,现在进场也就是解放银行类股的“大小非”,但是它能解放整个A股市场上多少个其他行行业业都在等待高位卖出的大大小小的“非们”和被高位套牢的盘呢?
重建公平市场 成功拯救美国1929股灾
股灾在美国已经发生过多次,这个国家的人民已经付出的学费,足够在太平洋(601099,股吧)下打条隧道连接亚美。这些历史给予了我们今天中国资本市场参与者很好的经验教训。1929年美国发生了立国后最大的恐慌性股灾,到1932年,几乎90%的道琼斯指数跌没了,银行业遭受了毁灭性的冲击。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他在资本市场上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成立国家后盾形式的平准基金,而是请华尔街的“老滑头”肯尼迪先生(已故肯尼迪总统的父亲)做了新成立的证监会主席,制定了第一部美国证券法,规定了一切损害小股东利益的手法都必须在华尔街以法律形式禁止。他的措施在实施后并没有投入国家资金入市救市,而是开始了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性建设,也就是金融市场的根本支柱,让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就业,国家投资修路、造坝和开垦荒地,让国民的收入上升,进一步扩充了内需,让企业开始恢复盈利。
1932年美国的大股灾结束时,不但很多小投资者的资产没有了,很多银行家也一样一无所有了。但这并没有阻挡相对公平竞争机制在金融体系中根深蒂固地成长起来。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就是这样大的股灾,不是投入几百亿增加流动性就能解决的,不要认为机构投资者没有心理上的恐慌,事实上他们远比小投资者要恐慌得多。救市的关键核心就是恢复信心,而恢复信心的关键在于参与市场的每个人和机构都要主动觉得:“这个市场公平了,现在抛售是不合理的。”达到这样的效果,股灾自然结束。
港式平准基金不适用目前A股
香港1997~1998年遭受金融冲击时,港府动用了平准基金,但那时博弈对手是国际炒作集团,港府的平准基金是代表中国的市场利益在“粉碎金融领域内的颠覆阴谋。”那么今天呢?情况不同了,恒指4年多从8000点到30000点的虚涨,犹如被强力人参把身体急速顶壮,现在人参用完了,怎么办?现在是市场兑现中的较量,和A股一样。这完全不是小规模炒作集团与市场的较量,而是整个市场结构性病态。
对比恒指在30000点的技术面K线图,同样和1929年美国道琼斯指数、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走势一样。我们今天依然不改对H股市场几年内看空的观点。如果中国香港政府的平准基金在现在的位置入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只有一个结果:套牢。
那么现在成立中国A股平准基金能够解决过去一年内从6100点暴跌到1700点的股灾问题吗?我认为肯定不能。资本市场的本质就是合法地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转到自己的口袋,资本在市场上通过证券交换后是不分政府还是个人的,它是冷血动物。只要指数没有到底,任何资金进入都会被套,A股也不是靠拉几个银行股就能走出熊市格局的。
平准基金在目前的行业内就是由政府牵头注资来维护本国或本地金融市场稳定不受外来冲击和内部动荡的后备金,类似于股市中最大的坐市商。而现在A股的问题是:第一,全流通后大量低成本和没成本的股票泛滥,与市场争夺资金;第二,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衰退,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出口型加工企业的利润增长;第三,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涨幅过速的虚高让大多数买房者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将他们用于其他的消费开支压缩了;第四,中国的经济成长率和企业的盈利成长率加速度开始放慢。
通过比较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的股灾救市及退出,可发现:1)救市平准基金不可能永远干预市场,必然要择机推出。2)救市过早、高位被套,意味着救市平准基金退出较难,要等较长时间。3)股市后市走势决定平准基金退出节奏,股市繁荣则可较快退出,长期低迷则存在退出困难。4)政府平准基金入场,应当把握救市时机和退出安排,既要托起市场信心也要减少对市场的长期干扰。5)政府救市措施退出后还应尽快恢复市场机制在股市的作用。
615股灾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股市暂时企稳,但还不能说取得完全成功,救市措施退出和灾后重建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尽快去杠杆,规范杠杆融资发展。只要杠杆资金占市场交易额比例过高且穿透监管,未来市场调整还将存在流动性危机。如果说615股灾的根本是有毒资产(高估值)加杠杆(从两融到场外配资),那么,只有把杠杆有效规范和化解,才能认为市场真正站稳,恢复市场自身运行规律,才有望解除行政管制,推动后续改革。
第二步,解除行政管制手段,恢复市场正常运行,如重启IPO,取消对正常套保和减持的限制。
第三步,推动一系列改革,包括注册制、发展机构投资者等,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学费不能白交了,不要因为这次股灾出现改革开放的倒退,只有在水里才能学会游泳。中国股市存在暴涨暴跌、牛短熊长的基因,这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制度环境有关,比如散户为主、审批制、法制欠缺等。大力推动注册制改革,有助于发挥市场调节供求的作用并避免过度炒作,有助于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价值发掘能力并壮大机构投资者,有助于传播价值投资理念。注册制改革是实现从快牛疯牛向慢牛长牛转变的制度基石,能够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第四步,政府平准基金退出要等待条件成熟,可以采取多种形成,比如:将各券商出资买入的股票留作证金公司融券业务券池,由证金公司返还出资,通过锁定股票不引发市场担忧;将各券商出资买入的股票换作ETF基金并按比例分配,将证金公司所购股票换作ETF基金,再择机减持;将各券商和证金公司出资买入的股票按照招标方式委托给专业机构,允许其在未来缓缓卖出,不求盈利只求回收资金;将证金公司所购入股票划转或者转售给社保基金;明确市场预期,证金公司在一定期限后再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