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投资领域经常会有这样的说法。
任何一种我们所知道的技术分析指标,都曾经在市场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只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当一种分析方法变成一种商业技术指标被大多数人了解时,往往大家就都发现这个指标不那么灵光了,不那么好用了,其实这是符合投机市场的正常规律的。
这种说法看似极其有道理,但是它经不住推敲。我们看一下上证指数在1991年的走势和MACD形态。
上证指数(日线图) 1990年12月-1992年2月。
在1991年的时候,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刚成立不久,当时大多数投资者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MACD,也没有即时查看股价的计算机。要想最快知道股价,只能在证券公司守着看,如果是平时正常工作的投资者,只能晚上回家在当年的日报里来查看当年的价格走势和成交量。
按照前面的那种说法,在没有大多数人使用MACD指标的A股市场早期,应该是MACD使用者的天堂,可是在我们截取的走势图看到的结果却是,那个时期的MACD日线级别走势和今天相比,除了早期制度限制下的交投不充分导致的MACD相对平滑,其预判的滞后性和其他方面并没有比今天的上证指数MACD有什么明显优势。
为什么看似非常有道理的说法,在事实上是不完全成立的呢?
其实原因也不难找到,在大多数人使用一种技术指标会导致该指标逐步失效这个推论中,有一个重要的隐性前提,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是正确和合理地使用了这个指标,在指标显示有下跌的风险时及时卖出,在指标显示有上涨的机会时及时买入。但是大多数投资者由于对一种技术指标的理解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做不到的。如果不能形成市场中大多数人都在该技术指标指导下正确及时操作的话,那么这个指标当然不会失效。
除了指标使用正确与否这个原因,还有一种情况,假设一个投资者的资金量是10万元,他有极强的使用指标的能力,但是在市场中同时存在一个对技术指标理解不到位的投资者,他的资金量是1000万,那么结果是什么?
正确利用指标判断和操作的效果被错误操作造成的效果抵消掉,不仅抵消甚至因为资金量的差异,短期内误操作的效果反而占了上风。
所以如果做个比喻的话,利用各种技术分析进行股市分析和操作有点像体育比赛,夺得冠军的选手一定是在体能、天赋以及训练方式等因素上综合来看是最优的那个,而科学的训练方式也是与日俱进的,一组各方面都相似的选手,用十年的训练方式训练和用最新练方式训练,谁在赛场上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总之,在股市中使用技术分析是一场比赛,过程是残酷的,对技术指标的理解程度、对技术指标使用的合理性、相关技术指标使用方式的合理性等缺一不可,缺失任何一项都可能会导致与最后的冠军失之交臂,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