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天,罗杰斯面临自己投资生涯中的伯纳德·巴鲁克选择。那时,“.com革命”正在纳斯达克如火如荼地上演,人人为科技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而欢呼,科枝板块的集体上扬令投资者炫目,人们倾其所有狂热迫捧这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热潮”。那时的互联网英雄个个传奇,人人神勇,好比过海八仙各怀绝技。热门名词铺天盖地,如“水泥+鼠标”、“新经济”、“.com”、“融资”、“风投”(风险投资),“商业计划书”、“烹利模式”、“解决方案”等,年轻人碰面言必称“Internet”或者“互联网”,如果不把.com挂在嘴边,基本不算赶潮达人,还会被人鄙夷地骂作“老土”。
罗杰斯发现在科技股发飚滋生狂热时,大部分股票价格却在下跌。但大部分人并不在意这些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他们依然执著于思科、北电网络、亚马逊、eBay、IBM等科技股无与伦比的上涨曲线,更对微软“永不凋落”的壮观股价迷恋不已。
1999年市面上最畅销的是所谓明星股市专家的书,如《道指36 000点》、《道指40 000点》、《道指100 000点》,所有媒体的大部分重要版面都奉献给了“互联网革命”。对“新经济”罗杰斯实在不放恭维,他对被华尔街捧出来的市值天价却不被要求创造利润的公司感到恐怖,这无异于拿钱买幻影,简直太离谱了!但人们的疯狂就是如此,尽管也有专业金融机构指出.com公司的股票有泡沫,并预警泡沫即将破灭。但大量散户依然奋勇地涌进纳斯达克,他们的热情将纳斯达克指数从2500点一路推高到了4500点。
罗杰斯决定不再关注股市的种种疯狂现象,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CRB商品年鉴》和对商品市场的研究上,他突然发现,包括农产品、能源、谷物、金属等商品价格长期以来鲜少被人关注,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他仔细计算了一下,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商品的价格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还要低,为20年来新低。
根据他对历史上商品牛市的研究结果,他发现20世纪的长期商品牛市持续时间多在17-20年之间,如1906-1923年、1933-1953年、1968-1982年。这些长期牛市之间的间隔也在15-20年之间。现在商品已经在不为人知的低价深闺里待了20年,还创出了多年来新低,这意味着这个行业已处在逆转起飞的拐点。他看过来自巴尔的摩斯蒂菲尔·尼克勒斯公司(Stifcl Nicolaus and Co.)的资本货物分析师巴里·班尼斯特(Barry Bannister)的研究,该研究称,过去130年间,“股票和商品在常规周期内各领风骚18年(平均水平)”,他对此表示赞同。
一股发现金矿的兴奋令他忍不住摩拳擦掌,这时他又不断发现投资初期的一些典型征兆,曾在20世纪70年代从商品交易中获利丰厚的美林公司宣布取消其商品投资业务。
在与一些做商品交易行当的人进行了多次交流后,这样的信息不断被强化——商品市场长期以来被人忽略,商品价格被严重低估。如何才能抓住这次投资机会呢?罗杰斯面临着投资生涯中的另一个大选择。那时的他正与佩姬一起为即将进行的千禧环球旅行做各种准备,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不大可能时刻打着电话,盯着电脑屏幕,看着不断波动的商品价格下单,他必须要进行一种长期稳步而有效的投资。
他想到了创办一个商品指数基金,以他多年的投资经验,最有效、最有钱可赚的就是投资“指数基金”,这些指数基金与一些主要的指数关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罗素2000或者1000指数等。这些指数都是综合了一揽子股票的加权平均后综合反映市场的平均水平,投资者只要通过投资其中一个指数基金就可以了。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是代表世界500强的指数,罗素2000或者1000是上千只小盘股股票的集中体现。一般而言,投资这样的指数基金,它们的平均上涨水平总要超过大多数基金的上涨水平。
可是,当他开始着手设立自己的商品指数时却碰到不少问题。当他想找《华尔街口报》获得商品指数授权时,连对方都没发现还有这么一个指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们的这个指数就没有修订过。他在路透社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他又去了高盛,高盛的商品指数(GSCI)有一个缺陷,即65%的权重都是碳氢化合物类商品。这种分配显然有失偏颇,从目前看,石油和能源产品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在商品指数里应该给予充分体现。同时,高盛商品指数是以价格增长来分配指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波动性太大,不利于投资者长期投资。
于是,他决定自己选取能全面反映全球商品价格走势的一揽子商品。1998年8月1日,以“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为基础的,罗杰斯原材料指数基金“诞生了”这是一个以反映全球及国际商品交易市场状况的36种一揽子商品为特征的指数,这一指数旨在有效反映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走势而非仅仅局限于美国市场(之前他发现所有商品指数都以美国市场为主,有很大的局限性。)。每年入选指数的商品和权重都会评审一次,新的权重分配将在前一年的12月出炉,但到目前为止,这个指数权重的变化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