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的产生与发展分析
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股票市场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由宏观性因素决定,作用时间长,涉及面广,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进行规避,故又被称为不可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针对特定的个别股票(或发行该股票的上市公司)而发生的风险,与整个市场风险无关,投资者可以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加以规避,故非系统性风险又称为可控风险。投资组合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但是当整个市场朝
着一个方向变动,即发生系统性风险时,投资组合是无法规避价格整体变动带来的风险的。为了对冲系统性风险,人们从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新型金融投资工具——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交易的实质,就是将股票市场无法在内部对冲或规避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通过具有不同投资视角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对冲这种预期风险。股指期货的推出,既给投资者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工具,又给期货投机者以投机的机会,故而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资者的青睐。
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不断成熟,投资者也逐渐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投资策略和方式,衍生出其他的投资方式,如:复合式指数基金(Synthetic IndexFund),即投资者通过同时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和国债的多头头寸,就可以达到买进指数成分股票投资组合的同样效果;指数套利(Return Enhance),即利用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基差的异常波动,在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同时进行交易,从而获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动态套期保值(Dynamic Hedging),即利用股指期货来对冲股票投资组合的跌价风险;策略性资产分配(Asset Allocation),期货市场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场效率高的特征,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客观需求,为解决迅速调整资产组合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当然,股指期货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987年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一天暴跌近25 %,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票指数期货一度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但即使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也无法确定期货交易是唯一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原因。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为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订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跌停板限制,借以冷却市场发生异常时的恐慌或过热情绪。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小幅崩盘”时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指数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这也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股票指数期货繁荣的基础。目前金融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已占到全球期货交易量的80%,而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国际投资日益广泛,投、融资者及作为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对于套期保值工具的需求猛增,这使得股指期货的数量增长很快,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股指期货交易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至1999年底,全球已有140多种股指期货合约在各国交易。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种指数期货品种的创新,如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合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