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投资报
当上市公司面临股价跌跌不休乃至接近面值退市警戒线之际,最先考虑的并非缩股等临时抱佛脚措施,更应该拿出诚意与股东们共渡难关。例如,大股东及相关董监高承诺未来一年乃至三年不减持股份、大股东大额增持等。
■郭施亮
这些年来,触及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多,但大多数属于绩差股或触发强制退市条件的企业。但是,对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的上市公司来说,是否同样适用于面值退市规则,备受投资者关注。
近日,铜陵有色副总经理丁士启建议,把缩股或合并股份作为市值管理的工具。与此同时,包钢股份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A股上市公司进行送转,股东会可以决策实施,但相反方向的缩股却并没有先例。
缩股或合股的概念,对投资者来说,既可以说陌生,但也可以说熟悉。虽然国内市场尚未有过缩股的先例,尚待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但是与我们邻近的港股市场,不少上市公司却频繁上演缩股或合股的策略。但是,对频繁缩股或合股的上市公司,似乎市场对它们并不友好,甚至用老千股来描述它们的行为。
一般而言,港股的老千股具有几个典型的特征。
其中,股票上市多年基本上不分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公鸡。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却热衷于融资圈钱。
再者,老千股频繁使用缩股或合股的策略。对价格极低的老千股来说,它们就会使用缩股的策略变相抬高价格,并减少公司的股份数量,但对股东来说,本身的资产与利益并未因此增加。但是,因上市公司缺乏了基本面及成长性的有效支撑,缩股后虚高的价格很快又步入跌跌不休的状态,当股票价格重新跌至低谷后,上市公司又一次采取缩股策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老千股善用财技,多年来通过关联交易、再融资等手段不断摊薄投资者的权益。
回到A股市场,在特殊的环境下,偶尔采取一次缩股的策略来挽救企业面值退市的危机,尚且可以理解。对部分大盘股来说,在行业低迷期以及市场低迷期的背景下,若因面值退市而误伤,确实比较可惜。
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如未来可能对相应的规则有所放开,但在监管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对策。例如,应该严格规定缩股的频率与次数,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避免出现港股老千股的问题。又如,在上市公司选择市值管理工具的时候,应该以投资者优先原则,充分尊重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意见,尽可能缩小信息不对称风险。
上市公司股价长期低迷,虽与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市场环境等因素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市值管理方式等有关。
面对危机时刻,上市公司应该积极考虑缓解经营困局的对策,若只是依靠缩股等策略挽留上市资格,却不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问题,那么缩股之后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仍然会延续之前的下跌趋势。假如发生这样的情况,还不如申请主动退市,等待适当的时机再申请重新上市。
除此以外,当上市公司面临股价跌跌不休乃至接近面值退市警戒线之际,最先考虑的并非缩股等临时抱佛脚措施,更应该拿出诚意与股东们共渡难关。例如,大股东及相关董监高承诺未来一年乃至三年不减持股份、大股东大额增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