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研究局课题组的文章引起关注。在特殊的时期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在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可能会加剧银行后期的不良贷款处置以及资本消耗的压力。受此影响,银行利润增速可能会下滑,甚至不排除年内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可能。如果银行业利润年内出现零增长或者负增长的状态,那么是否意味着银行股的价值投资逻辑会发生改变,作为稳定性最强的银行股也不安全了?
银行股,多年来是价值投资者最偏爱的价值投资品种之一。对银行股的投资者来说,一方面来自于分享银行股资产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则是偏爱于银行股多年来保持着良好的现金分红,对国有大行来说,这些年来的平均股息率都基本上达到4%以上,在目前市场环境偏弱,股票价格低迷的状态下,国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甚至达到5%以上,这比银行理财等投资渠道的投资收益率更高一些。
银行躺着赚钱,这些年来一直备受争议。从上市银行的员工平均薪酬的变化情况来看,基本上呈现出稳步攀升的迹象,部分股份银行的人均薪酬非常可观,银行业金饭碗的地位一直未受动摇。作为多年来躺着赚钱的行业,让银行业让利实体的呼声一直不断,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也让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
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对银行的利润增速肯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对不少中小微企业来说,还会受到政策的优惠待遇,延期付息的政策延续,将会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提升带来一定的压力。不过,就目前而言,从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似乎尚未展现出不良风险快速上升的压力,但因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的暴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银行业的不良率攀升以及对利润增速的影响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逐渐展现。
如果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那么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也是公司基本面的先行指标。事实上,从今年以来银行股的股票价格表现来看,今年以来的表现明显偏弱,整体跌幅高于同期市场指数的表现。
例如,截至5月22日,银行板块指数的年内跌幅高达16.48%,跌幅仅次于2010年的全年跌幅水平。至于上证指数的年内跌幅仅为7.75%,深证成指更是出现了1.67%的年内涨幅。很显然,银行股成为了今年以来市场的领跌品种。值得一提的是,从核心银行股的年内跌幅来看,整体跌幅力度较大。例如,工商银行(5.090, 0.04, 0.79%)年内跌幅达到14.12%、建设银行(6.330, 0.01, 0.16%)年内跌幅12.59%。至于股份行方面,兴业与平安银行(12.960, 0.04, 0.31%)年内跌幅达到20%以上,招行跌幅也达到10.51%。
银行股的股票价格快速下跌,一方面来自于不明朗的发展预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快了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的速度,未来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利润增速等数据将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海外市场对银行股抛售的压力,例如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知名银行股出现非常罕见的跌幅,对国内银行股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冲击影响。除此以外,作为知名银行的汇丰控股以及渣打银行先后宣布不派息,若银行股也不派息了,将会极大影响着银行股的价值投资逻辑,对市场来说,自然会产生不少的负面影响。
回归至国内银行,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但增速却较去年同期下滑了4.4%。与此同时,从今年以来国内上市银行的数据显示,一季报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只是少数上市银行出现营收与净利润逆势攀升的现象。
例如,工商银行今年一季报营收同比下滑3.62%,净利润同比增速3.04%。但是,在2019年一季报中,工行营收同比增长19.42%、净利润同比增速为4.06%。言下之意,今年一季报工行营收同比增速不及预期,净利润增速略有放缓。至于农业银行(3.390, 0.02, 0.59%)、中国银行(3.440, 0.02, 0.58%)等国有大行,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至于股份行方面,兴业银行(15.840, 0.06, 0.38%)去年一季报的营收同比增速34.78%、净利润同比增速11.35%。但是,到了今年一季报,营收同比增速放缓至5.54%、净利润同比增速放缓至6.75%,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招行方面,今年一季报营收同比增速11.44%,去年同比增速12.14%。至于净利润方面,今年一季报同比增速10.12%,去年同期则是出现11.32%的同比增速,同比增速还是存在略有放缓迹象。纵观多家股份行的情况,除了极少数的股份行出现逆势回升迹象,不少银行在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速方面,均有所放缓。
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放缓,这可能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共识。从近年来银行股的股票价格表现分析,也基本上消化了这一不明朗的预期。不过,在银行加速让利实体经济,尤其是在不少中小微企业实施还本付息延期的背景下,市场更关注的,还是银行股的风险抵御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命运。
纵观近年来上市银行的财报数据,在不良率以及拨备率提升方面,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多数上市银行处于不良率下降,拨备率提升的状态。除了兴业银行今年的不良拨备率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之外,其余主要的国有大行以及股份银行,则采取了进一步提升拨备率的策略。
根据之前颁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显示,银行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即300%的拨备覆盖率,则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且要求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如果按照今年一季报的数据显示,宁波银行(24.910, -0.45, -1.77%)、招商银行(33.090, -0.54, -1.61%)、邮储银行(5.090, 0.01, 0.20%)、南京银行(7.620, 0.03, 0.40%)等,均超过了300%的拨备覆盖率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分析,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越高,意味着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底气越足,甚至存在隐藏利润的可能。
实际上,除了部分上市银行的拨备率处于300%以上的水平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银行开始提升拨备率的水平,间接起到提升风险防御能力的作用。例如,工商银行去年一季度不良拨备率为185.85%,今年一季报的拨备率提升至199.37%;农业银行的拨备率,也从去年一季度的263.93%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289.91%;建设银行的拨备率则从去年一季度214.23%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230.27%等。
上市银行拨备率的逐年提升,也是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一个体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润有不少的部分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也是增强银行防风险能力的表现之一。
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加速让利实体经济,对未来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利润增速等数据,可能会构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也从近期上市银行股的股票价格中有所体现。但是,与海外市场的银行股不同,这些年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在不断增强,且对不良的认定趋于严格,如逾期60天进入不良等措施,更是进一步考验着银行的风控水平,但因近年来的监管趋严,对上市银行的风控提升反而起到了促进的影响。此外,则是国内存款准备金率仍存在较大的调节空间,且国内居民的存款蓄水池庞大以及银行国有背书等,这都是海外银行无法媲美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以及优质股份行的风险防御能力。
虽然不良贷款风险的暴露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对上市银行,尤其是核心上市银行来说,应该早有充分的应对准备。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指数已经下跌了16%以上,市场已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但短期阵痛更有利于银行业长期的发展,在银行业市净率创新低、股息率迭创新高的背景下,银行股中长期的投资吸引力正逐渐增强,短期的价格调整未必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