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分析要点之三:量价配合
现在我们进人图形分析的第三步:分析成交量和K线图的配合问题。
所谓的最价配合问题也许早就被市场所熟悉,我们对量价原理也早已熟悉,比如“价涨量增行情看好”之类。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孤立地运用这些俗成的原则,势必会发现量价原理在实战中效果很差。原因很简单:
传统的量价原理并没有考虑大盘的情况。
每当大盘在上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股票都是上涨的,差异只是在于,上涨幅度的大小。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由于大盘的预测难度相当大,因此选择个股的基本要求是在未来的走势中强于大盘。这样万一大盘回落,这种个股起码可以比大盘跌得少甚至不跌反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上节探讨了“相对强度”指标,即通过“相对强度”指标来研判未来个股相对于大盘的强度。
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通过“相对强度”指标的建立我们得到了一张满意的K线图:上档是个股和大盘指数叠加的K线图,中间是相对强度”指标图,下档是相应的成交量分布图。现在我们要再次利用这张K线图进行量价配合的分析。
有的投资理论把成交量看得很重,甚至认为“成交的价格可以被操纵但量是真实的”,这种说祛并不科学。
成交的价格是可以被操纵,但成交量也是可以被操纵的。
比如主力通过对倒做出来的成交量就是被操纵出来的。当然,主力只能增加成交量但却无法将已经成交的量缩小。因此当成交量相当小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承认“量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也很难界定小到什么程度的量,才可以确认是没有被主力操纵过的量。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一天只成交100 股的个股,这个量无论如何也应该算是很小的量了,但即使是这么小的量也还可能是被操纵的量, 因为主力惟恐整天没有一笔成交而自 己对倒了100股。既然这么小的量都有可能是被操纵出来的,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成交量也是可以被操纵的”。
当然,由于成交量只能进行单向操纵,即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力操纵的愿望不会像操纵股价那么强烈。考虑到市场认同“ 价涨量增后市看好”这个理念,主力在拉升股价的过程中会操纵成交量。
这里所说的操纵成交量并不完全是对倒。对倒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但在目前逐步规范的市场中对倒属于违反刑法的范畴,因此以后主力会越来越慎重地应用这种手法,当然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直接对倒做量以外还可以进行间接对倒。所谓间接对倒就是在交易时段内实施“高买低卖”的策略。在拉升股价的过程中主力肯定要被迫将上档的压盘买进来,, 但只要下档有接盘特别是较大的接盘时也一定会抛出去,然后再在下面挂上自己的买单。这样做表面上看是“高买低卖”,但主力从来都是只算总账的,根本不会计较当天的买卖差价。这样做的目的有时候并不是为了增加成交量,更主要的是能够确保进来的买单成交。通过这种方式主力实际上是在担当做市商的角色,提高市场的换手率, 增加市场的持筹成本。
尽管成交量也有被操纵的可能,但它仍然在图形分析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回到我们的图形分析。
通过“相对强度”指标的走势, 我们会发现某一些时间段内股价的走势强于大盘或者弱于大盘,但我们只对强势感兴趣。
当指标走强时对应的大盘K线图有可能上涨也有可能下跌,我们更关心的是大盘下跌的图形。与此对应的股价K线图有三种可能:上涨、 盘整和下跌。如果股价是逆大盘而大幅度,上涨的话表明主力已经进人拉升阶段,这并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范畴。
除此以外的其他情况基本都可以归人盘整一类,这才应该是我们所感兴趣的。
大盘下跌而股价盘整,不排除以下几种可能性。
可能性A:持筹者非常看好该股的前景而不愿抛售。
如果该股是短期的市场热点,可能性A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最近市场的热点。如果该股不是热点,那么成交量是关键。如果成交量确实非常小,抛盘稀少的结论是成立的,所谓“跌无可跌”是比较形象化的表述。
可能性B:该股进人长期下跌的底部而出现惜售。
可能性B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当股价不断创出历史低位后市场上会出现这种心态。判断的关键也在于相应的成交量,惜售的结果一定是没有量,我们同
样可以称它为“跌无可跌”。
只要是没有相应的成交量放大,或者成交量继续缩小,那么都是惜售的结论。对于这种股票短线投资者不会关注,因为没有出现主力运作的迹象,所以即使未来股价会上涨也一定是跟随大盘的被动性上涨。
可能性C:存在某一张大买单在目前的价位进行买人。
这张大买单可能来之于某个机构或者某个个人,也有可能是来之于盘中的主力。
大盘下跌一般都会带出市场上的抛盘并推动股价同步下跌。如果股价并没有同步下跌那么一定是存在较为主动的买盘消化掉上档的抛压盘,这样成交量的放大就成为必然。所以只要成交量有放大的迹象就表明可能性C的存在。
放大的成交量可以确认有主动性的大买单,但光靠这一点还无法确认这张大单属于主力还是属于市场其他的机构或者个人。要区别这两者最好的办法是观察当天的盘中分时走势时的接拋盘变化,即细细观察盘中接抛盘的变化。但由于时过境迁,我们很难再回看当时的成交情况。
在这里我推荐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观察“相对强度”指标线走出上升波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月内“相对强度”指标线有过三次甚至更多的,上冲次数,那么就基本上可以确认是盘中主力在运作而不是市场上偶尔出现的某一张大买单。
在低迷的市场中也许会出现一些类似基金之类的大买单,但这种买单绝对不会很大,不可能会大到使“相对强度”指标线多次出现上涨。合理的结果是能够使“相对强度”指标线上涨一次,更多的情况是一张大买单仅仅只能使股价走强于大盘一天其至半天。
如果通过 “相对强度”指标线走出上升波段的次数,我们能够确认该股有主力在运作,那么就是最后的可能性D。
可能性D:主力在护盘或者建仓。
道理前面已经谈到了,只要相应的成交量放出,就一定是有较大的买单,无非是要确认属于主力还是属于其他的一饮性买单。
回顾上一节的图31-1的案例。
由于自A点以后成交量开始呈现总体放大的迹象,所以一定是大的买单出现。指标线在三次上冲的过程中(B点、D点和E点)都伴有成交量的阶段性增加,而且我们也注意到这些放出来的成交量并不是前面我们讨论过的脉冲式的放量,因此图形显示该股有主力在运作,只是不知道是老主力还是新主力。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相对 强度” 指标线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三次上冲行情,表明这些买单的最是比较大的。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有新主力在建仓。但总的成交量显示不能满足做庄的要求,因此所谓新主力也不会是做庄的主力,只能是阶段性操作的主力。反过来说,如果是新的做庄的主力那么就应该将股价顺势往下打压才对。
其次可能是老主力在此增仓。由于时间较长,所以该主力原先的仓位并不重,而且原先的筹码成本也不高,套得也很有限。
最后可能是几家机构联手在买,比如几家基金都看好,所以不约而同地在该股中建仓。因为是一种合伙性的行为, 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主力。既然有约定,那么建仓完成以后是要把股价拉到一个新的台阶上去的,否则大家都会被套从而影响基金的净值。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都有至少是短线参与的理由。
在这里我还是要再提一下前节讨论过的“大量”。
如果这些所谓放大的成交量只是脉冲式的“大量”,那么结论就只能是主力的被动性护盘,而且这种主力由于已经满仓或者已经没有多余的资金,未来股价的走势不会很强。排除这种情况只要抓住一个特点,就是脉冲式,这种放量很少会连续超过两天以上,而且因为是对倒所以量能放得特别大,与我们现在分析的连续放量情况明显不同。
还要注意一个细节:
脉冲式放量的前提往往是大盘的上涨日。
盘中被套主力因为仓位过重和资金匮乏,必须借大盘的势能才能发挥,所以脉冲式放量的前提是大盘当天走强,或者大盘拉出较长的上影线。
而我们判断的情况正好相反:股价是逆大盘而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