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滚雪球效应
巴菲特9岁那年的冬天,他和姐姐在户外的院子里玩雪。小巴菲特在用手接雪花,一开始是一次一片。接着,他把这些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堆成一个雪球。雪球变大之后,小巴菲特把它放到地上,慢慢地滚动。他每推动一次,雪球就会沾上更多的雪。小巴菲特推着雪球滚过草坪,雪上加雪。很快,小巴菲特的雪球已经相当大了。他把雪球滚到院子边上。片刻犹豫之后,他继续向前,滚动雪球穿过附近的街区。从那里开始,巴菲特一直朝前行进,他的眼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巴菲特认为:投资就像是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其中,“雪球”就是我们投资时持有的资金。“很湿的雪”指的是投资的泉利能力。而“很长的坡”则是这种羸利的持续能力。
(1)复利的威力
在滚雪球时巴菲特发现,自己能够找到的雪越湿,雪球变大的速度就会越快。而且随着体积变大,雪球每滚一圈所能沾上的雪也越来越多。这种雪球变大速度越来越快的现象就是复利的效应。因为复利效应的存在,巴菲特才需要一个“很长的坡”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复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驴打滚、利滚利”,是对之前的本金加上利息一并计算下一次的利息。
提到“利滚利”,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这是一种资本家、地主压榨穷苦势动人民的方法。有的人木来借钱不多,利息也不高,但往往最终连利息都还不起。这就是“利滚利”的威力。现在,如果我们反过来把这种方法运用在投资过程中,就能够大幅增加我们的收益。
假设有一个项目的年收益是20%,初始投入100元。第一年的收益是20元。如果不按复利计算,第二年的收益还是20元。但如果按照复利计算,第年收益的20元在第二年也会获得20%的收益,那么第二年的收益就是(100+20)×20%=24元。依此类推,第三年的收益是(100+20+24)×20%=28:8,第四年的收益是(100+20+24+288)×20%=3456元。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把前一年的收益重复计算到本金中,每年的收益水平是逐渐增加的。这就像是巴菲特的滚雪球:随着雪球越来越大,雪球每滚一圈所增加的体积也是越来越人的。只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雪球变大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幸运的是,巴菲特总能找到湿雪和长坡,例如可口可乐、吉列等。得益于此,在1965年创建伯克希尔后,他平均每年可以使这家公司的雪球变大03%(即截至200年伯克希尔年均净值增长率)。在45年时间里伯克希尔的雪球(公司净值)总共变大了4000倍。如果按照伯克希尔的股价计算,这个数字大概还要翻一倍。即:如果我们在1964年10月1日投资给巴菲特1力美元,那么现在这笔投资的净值有4000美元,市场价大概是8000万美元。
(2)复利让生活更节俭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复利的赚钱能力就深深影响着巴菲特。这种对复利赚钱的痴迷使他的生活十分节俭。因为他知道,每当我们多花1块钱,就损失了用这一块钱去赚取更多钱的机会。
在全世界的顶级富豪中,巴菲特居住的房子是最寒酸的。1958年,他以315万美元买下了一栋奥马哈的房子,一直居住至今。按照美国一些媒体的估算,巴菲特这栋房子现在的估价约为40万~50万美元。根据巴菲特的一位朋友说,巴菲特已故的太太曾花了1.5万美元装修过这幢房子。但巴菲特对此十分不满,他埋怨说:“这笔钱拿来复利生息,你知道20年会变成多少吗?”即使对1美元的小钱,巴菲特也不放过。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巴菲特在去办公室的电梯里发现地上有一枚已经很脏的1美元硬币。于是他弯下腰捡起了这个硬币,并把它装进自己的钱袋。当时巴菲特已经是奥马哈知名的亿万富翁了。他的这一举动让同乘电梯的人十分吃惊。巴菲特可能也觉得有点难为情。他解释道:这是下一个10亿美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