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下,股票市场的地域性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多个金融市场上市,以获得优质资金、加强经济影响力。但是这会造成ah股溢价,ah股溢价对股市的影响有哪些?
而从理论研究和市场行情来看,欧美成熟市场上,同一公司在境外市场的股价通常高于其在本国金融市场的股价,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外股溢价。但是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无论是境外上市的H股还是B股,都存在较明显的海外股折价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同一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的股价会高于其他境外市场的价格。
AH股溢价原因分析
目前来看,理论界对AH股溢价研究也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但多集中在2012年之前。2014年11月17日,A股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关键一步——沪港通正式开通。作为一种建立在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的开通丰富了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AH股溢价原因和沪港通机制下资本流通速度加快对修复AH股溢价有没有影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根据一价定律,剔除汇率因素后,同一资产在不同的资本市场应该具有相同的价格,不应该存在差异。但是现实中因为某些原因,同一公司的股价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上拥有不同的交易价格。根据历史数据,我们发现自1993年中国出现首家AH股——青岛啤酒(600600)以来,内地和香港的股票市场就开始有了明显的AH股溢价情况。而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我们总结出影响AH股溢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流动性差异
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灵魂所在,如果说资产能以合理价格、低廉成本快速顺利成交,那么这种资产就是富有流动性的。在富有流动性的市场上,较低的成本使得交易行为更容易实现,而在流动性差的市场上,投资者因为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因此更期望有更低价格或者更高收益率。
H股市场上投资标的丰富,投资者选择范围广,而A股市场投资者大多数只能买卖A股,加上A股市场的投资者更偏好短期投机,赚取波动差价,交易更为频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A股比H股有更好的流动性。根据流动性差异理论,H股由于流动性相对较差,投资者需要承担额外的交易成本,会期望更高的收益率或者更低的买入价格来补偿由于流动性差异造成的额外成本,这种要求导致了H股市场的股价比A股市场对应标的的股价要低。
ah股溢价
需求差异
经济学理论中,需求弹性是指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A股和H股由于市场背景的差异,在需求弹性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香港市场发展成熟,拥有较多的投资标的,投资者可以选择H股、B股、红筹股或者其他标的,其他标的对H股的替代性较强,这使得H股的需求弹性较大。A股市场上,由于投资者基本只能选择A股投资,其他的标的和资本流动均受限,加上散户为主、投机浓厚和羊群效应等特征使得A股市场的股价可能拥有更高的估值,投资者更偏好这种投机浓厚的A股,因此A股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相对没那么敏感。
投资渠道的宽窄影响市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的大小进而影响投资者可接受的价格。由于A股市场投资者需求弹性较小而H股市场投资者需求弹性较大,所以A股投资者可以接受较高的价格,而H股投资者由于投资选择渠道丰富只愿意接受较低的价格。
信息不对称
现代金融市场中,信息与资产价格拥有高度相关性。完全竞争的完美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可获得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成员间信息存在明显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反映在交易上,意味着占有信息优势的交易方更容易做出有利选择,因此投资者对相同的资产做出的交易价格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A股和H股市场中存在股价差异现象。
从地理位置和监管角度来看,H股投资者和交叉上市公司处于不同地域和监管环境下,其对公司信息和股市环境等信息的获取难度较大,此外,语言和会计处理上的差异也使得H股投资者比A股投资者在获取信息上可能付出更多成本。这导致H股投资者为了弥补额外的信息成本,只愿意接受较低的价格,就造成了H股折价现象。
风险偏好差异
风险偏好差异理论认为,市场中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因此他们对风险溢价补偿也有差异。由于理性程度和预期收益的不同,A股市场和H股市场的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从投资者理性角度来看,发展成熟的H股市场上投资者更为理性,他们侧重于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在中长期的持有过程中要求公司有较强的分红能力,所以理性投资者倾向稳健投资,风险偏好较低。而非理性投资者更关注股价波动带来的短期收益。A股市场中,因为散户占比高,羊群效应明显,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跟风,而忽视企业的基本盈利和未来发展情况。短线交易中体现出来的是A股市场投资者的高风险偏好。
ah股溢价对股市的影响
预期的不同也能说明A股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高于H股市场投资者。由于对企业基本面缺乏中长期的研究和判断,A股市场投资者容易对公司发展做出乐观预期,加上短期投机的偏好使得其愿意承担较大风险,而H股市场投资者恰好相反,他们更喜好投资稳健盈利公司,不愿意进行高风险的短线投机。因此,由于A股市场中非理性投资者占据主流地位,并且偏好短期投机,并不看重风险溢价,更容易接受较高的股票价格,而H股市场投资者会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风险,这就造成A股和H股的股价差异。
交易机制差异
交易机制作为市场微观结构的核心部分,对于证券的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A股和H股因为在两个不同的股票市场交易,其在交易方式、交易费用、涨跌幅限制等方面都不同。首先A股市场采用T+1交易方式,投资者当日买进的股票,要持有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而香港股市则实行T+0交易,这种交易方式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也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短线交易,但也对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A股市场对一般股票有10%的涨跌幅限制,而香港市场没有涨跌幅限制。最后A股市场的交易费用也要高于港股市场。交易机制的差异也是造成两地股价不同的重要因素。
行业差异
从行业角度来看,不同行业的股票在AH折溢价方面也有分化。整体而言,我们发现金融股更倾向于AH折价,而非金融类的股票就体现为AH溢价,这种分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尤为明显。当时的经济背景之下,香港地区经济发展成熟,金融业发达,无外汇管制,资本进出自由,金融工具丰富,风险管理完善,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反观内地经济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资本流动不自由等不足明显。而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投资者会对自身较为熟悉的行业和公司给予更多的溢价。例如,汇丰控股在香港市场属于老牌的金融上市公司,内地的金融公司在香港上市后,香港的投资者以汇丰控股为参照对公司进行估值。但是内地制造业在香港上市,H股内缺乏典型的参照标准,投资者由于不熟悉行业,难以对其进行合理的参照估值,最终也就导致了香港资本市场愿意给非金融行业的公司更高溢价,就像纳斯达克市场给科技创新公司更高的估值一样。
沪港通后AH股溢价情况
沪港通是上海证券市场和香港证券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考虑到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市的多是些权重和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的个股,比如金融业股票,而创业板和成长型股票多集中在深圳证券市场,因此在对沪港通之后AH溢价情况的分析中,我们将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区分开。
截至2016年5月13日,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交叉上市的公司有88家,通过沪港通可以进行股票买卖的有66家,其中金融行业15家,非金融行业51家。剔除停牌时间过长和ST的公司17家,样本区间内还剩49家A+H公司。这49家公司里包含13家金融业公司和49家非金融业公司。通过对2014年9月29日至2015年5月13日的数据梳理,我们发现沪港通前后金融行业的个股有普遍的折价现象,每只金融股的平均AH溢价率都小于1(比值为1代表两者平价,小于1代表A股折价,大于1代表A股溢价)。不过我们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沪港通之后,金融股的平均AH溢价率不断上升并逐步向比值1靠拢。这或者能说明由于资本流动性加强和信息不对称性程度的减弱,沪港通促进金融个股折价的回归。与之相反的是非金融行业的个股,在沪港通开通前后,非金融行业都表现出明显的溢价,且溢价的幅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日渐走高之势。
总体来看,由于流动性、成本、风险偏好、交易制度等原因,A股和H股市场对同一公司的股票有不同的交易价格。而沪港通的开通加强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联系,促进了资本流动,提升了市场效率,引导了金融股折价的回归,但加剧了非金融股的溢价。参考沪港通的运行经验,我们认为,促进非金融业溢价的回归,改善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引导A股估值走向合理区间,还需深港通和其他对外联通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