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看清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早在1996年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坦就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警告说,如果按照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中的危险信号来衡量,如果东南亚要发生金融动荡之类的危机,泰国将会首当其冲。
遗憾的是,当时的泰国国内依然陶醉于对未来蓝图的描绘中,有人虽然也看到这一警告,却满不在乎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如日中天的泰国怎么可能会前途未卜呢?”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泰国,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比较普遍,这也是最终导致索罗斯在攻击泰国后一发而不可收,接二连三地攻击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原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些国家普遍放松银根,更要命的是,这些资金进入的领域都是些了低效益企业;企业效益不好,清偿能力就不高,一遇到提高利率等措施就必然会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这样,企业中的不良资产率也就暗中转移给了金融机构。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中不良资产逐步积聚,一旦触及投资者信任底线,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
不用说,索罗斯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并利用这个弱点发动攻击的。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良、流动资金不足时,索罗斯发出了进攻令。
与此同时,在美国,虽然当时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和外债比例、夕外债占外汇储备比例的增长速度都很快;可是由于这些资金的投入方向大多是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和行业,难以形成不良资产,所以就无法积聚成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当然,10年后的2007年美国爆发次货危机从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又正是金融机构贷款质量不高、金融资产中不良资产增加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形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索罗斯从攻击泰国开始抓住的是银行不良资产率,实在是抓住了要害。
对于这一点,当时的泰国总理猜瓦利实际上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在接受《民族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说:“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我们欠了很多债,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众所周知,谁都想把钱投到回报率高的企业和行业,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世界银行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当时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存在的6600亿美元银行坏账中,泰国一国所占比重估计就高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