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作者: 任泽平
近年中国在整顿吏治、治理雾霾、金融去杠杆、精准扶贫、对外开放等方面踏石留印,久久为功,政绩卓著。
同时,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10年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避免到处救火。
中国经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成,则伟大崛起时隔五百年重回龙座;败,则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漫长黑暗。
一、从股灾、民营经济离场论、中美贸易摩擦到新冠疫情:反映的都是改革的紧迫性
2015年股灾内爆型金融危机,暴露了我们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大放大收,监管跟不上创新步伐。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大国复兴路上遭遇了霸权国家的警惕和遏制,暴露了我们在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关税、科技创新等领域短板。
2019年猪价大涨,超过历次猪周期,背后是猪瘟和环保层层加码叠加。2018-2019年民营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大增,“洗洗睡”“离场论”等沉渣泛起,则与部分地方去产能和环保督查一刀切、融资歧视、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发达等有关。
2020年新冠疫情大面积爆发,暴露了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应急体系、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
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怎么应对,能否化危为机。
比如中美贸易摩擦,虽然一开始是危机,但我们借机推动了久拖不决的金融汽车开放、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改善、减少政府补贴等改革开放措施,必将是长期红利,真正提振投资者信心。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表面看美方以较少妥协换取中方较多承诺,但从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自身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赢得更好外部发展环境方面看,中国化压力为动力,大幅加快了久拖不决的改革开放进程,坚持了市场化方向,给保守派和意识形态左派以压力,矫正了航线,为经济社会转型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随后我们推动了国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面对“狼来了”担忧,我们主动拥抱全球化,加入WTO,极大地释放了人口红利,开启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黄金十年。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德日韩台美英新等经济体也同样遇到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系统研究了这些经济体在供给侧改革时期面临的挑战、应对及资本市场表现,对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及政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专著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大势研判》《新周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战》《房地产周期》《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崛起》)
在这些国际经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转型宏观”分析框架。2010年参与研究提出“增速换挡”,2014年预测“新5%比旧8%好”、“5000点不是梦”,2015年预测 “经济L型”、“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2017年提出“新周期”,2019年提出“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以改革的方式稳增长”“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
二、要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亲爱的中国经济
2019年4季度GDP增速只有6%,创10年新低。三驾马车全面放缓,2019年出口增速0.5%,基本零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只有5.4%,实体经济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只有3.1%。
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从前几年的两位数持续降至近两年的8%左右。受猪价大涨和疫情影响,1月CPI同比大涨5.4%。
2019年7-12月工业品价格PPI连续6个月负增长,持续处在通缩区间。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3.3%,落入负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持续下行有外部和周期性因素,但主要是内部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短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长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改革不到位,未来关键是短期加大逆周期调节和长期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观主体信心。
外部和周期性因素主要有,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出口和产业链,金融周期下半场制约企业居民加杠杆空间。内部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主要有,人口红利消退,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模仿式技术进步放缓,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2019年底经济初现企稳迹象,市场洋溢着乐观的气氛,我们多次提醒“经济企稳基础并不牢固”、“2020年中经济面临再度下行压力”。
虽然不要过于悲观,但经济学家要客观理性专业,这种时候尤其不能盲目乐观,研究要实事求是,多做实证分析和交叉检验,独立客观,防止以偏概全和教条。不能闭门造车,要多接地气,多为老百姓着想,为企业着想。
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研究的价值是对社会有用,为民生鼓呼。
三、三大政策建议组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以六大改革为突破口
多难兴邦,改革战疫。生于忧患,面对内忧外患,短期应加大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长期则通过改革开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建议2020年财政政策更积极。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支持减税和基建,放水养鱼,扩大内需。
财政政策应承担更大责任,且解决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第一,适度扩大赤字尤其是中央财政赤字,赤字率可突破3%,为减税降费和增加支出稳基建腾出空间。当前人口流入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适度超前,既能稳增长,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启动“新基建”。
第二,增加专项债额度,从2019年的2.15万亿上调至3.5万亿。
第三,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真正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实惠。
第四,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避免财政收入增速下行背景下地方政府出现“乱收费”等恶化营商环境的行为。
第五,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精简机构人员,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第六,改革财政体制,给地方放权,稳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落实消费税逐步下划地方。
建议2020年货币政策适当降息降准。不要把正常降准降息的宏观逆周期调节简单等同于大水漫灌,通过小幅、高频、改革的方式降息,引导实际利率下行。
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改善流动性分层,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贷款中的比重。应通过降准降息解决总需求不足、PPI下行、实际利率上升问题,通过通胀预期管理、财政定向补贴、增加生猪供应等解决CPI上涨对低收入人群产生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降息是新型降息,力度节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是“改革式、市场化、渐进式、结构性”的降息。当前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偏高,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不太合理,适度降准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资金成本。
建议2020年房地产政策中性稳定。中央的定调是“三稳”,不是“三松”也不是“三紧”。
老成谋国是时间换空间,既不要刺激,也不要刺破。房地产一半是金融,一半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较长、解决就业规模大、国民经济占比高,有必要推动改革更多地发挥其实体经济的功能,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利用时间窗口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关键是金融稳定和人地挂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治大国若烹小鲜,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用力过猛”和“用力不足”都会适得其反。
货币政策大水漫灌将导致通胀上升、汇率贬值、资产价格暴涨、金融风险积聚;财政赤字货币化会造成恶性通胀、居民储蓄财富蒸发、挤出私人投资等严重后果。
但当经济周期性下行,如果不能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经济将陷入“债务-通缩”、“资产负债表衰退”等螺旋式下降通道,面临失速风险。短期宏观调控政策旨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为长期改革营造稳定环境。
建议以六大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营造一个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崭新局面。
1,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深化国企改革,以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标准,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视;
3,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
4,中央政府加杠杆、转移杠杆,让微观主体轻装上阵,大规模减税,基础设施建设;
5,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发展PE、VC等;
6,当务之急是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干部和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与官员激励机制及所有制中性落实不到位有关,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层层加码、一刀切等,挫伤了基层干部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四、疫情的人心拐点正在出现,深层次改革亟待破局
疫情的拐点什么时候出现尚难预料,但人心的拐点正在出现。大家感觉最近一些举措更及时更有力更科学了,有希望了。
全国医务战士驰援武汉,都是精兵强将,致敬!武汉关键功能临时军管,红十字会被社会力量接管,效率大幅提升。火神山医院火速建成,体育馆、宾馆等紧急征用,方舱医院,救死扶伤,应收尽收。湖北临阵换帅,由公安政法卫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接任前线总指挥。
火线提拔,激励将士。湖北以外的省市新增病例持续下降。全国尽可能恢复生产保障关键物资供应和民生。货币财政政策紧急出台纾困企业,各地密集出台政策。2月12号政治局开会,实施分区分级,兼顾疫情防控和生产恢复,矫正有些地方“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
当然,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能掉以轻心。坦率地说,即使在美国,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疫情,也会短期出现物资紧缺和人员紧缺。
新冠疫情是很好的清醒剂,与中美贸易摩擦一样,对此前流行的全面超美、“厉害了”等过度膨胀言论是很好的清醒剂。
经此一疫,让我们更加理智、客观地反思中国在软硬实力上的差距,更清醒深刻地认识到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的真实差距。未来我们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更多关注民生和人民幸福。此次疫情中暴露的体制机制问题,应以改革的方式予以解决,让悲剧不再重演。
希望我们经过此疫以后,大力改革舆论监督、信息公开透明、加大教科文卫民生投入、应急体系建设、吹哨人保护法案、依法治国,化危为机。
我们大部分人都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希望这个国家好,希望社会进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幸福,呼吸到自由、安全的空气。
第一、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
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尊重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避免公权力被滥用。尽快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保护公民为维护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的有事实依据的报料行为,吹哨人不会受到泄密或传播谣言等指控。
第二、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一是治理理念上,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传统“堵”的思路转移到“疏”的思路。
二是完善治理主体,推动政府、社会和公众公共参与的协商,在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等层面加强合作。
三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四是打造智慧政府,深化政府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五是强化官员问责体系,表彰抗击疫情战斗英雄,正反两方面实施激励约束。
第三、大力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放开市场准入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财政支出中医疗等民生支出占比。
第四、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
一是要落实医院、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应急工作规范,明确应急响应、现场组织、工作流程、处置措施等操作规范和流程。
二是加大政府对应急医疗人才、设备经费的投入与支持;组建各级应急医疗救援机动队伍,人员由临床救护、流行病学、特种医学、实验室检测、消杀灭等方面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确保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稳定性。进一步健全急救人才引进和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三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强化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健全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
五、相信未来:改革战疫,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放眼全球,中美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欧洲日本人口老龄化,拉美民粹盛行,俄罗斯封闭僵化,中东战火纷飞,非洲尚未开启现代之旅。虽然历经曲折,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2019年中国人均超过1万美元,14亿人口的超大型经济体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GDP规模达1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邓公当年讲过,“中国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只要大方向不犯错,中国有很大希望转型成功。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推动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在这片我们深爱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史诗般展开,这是一场自由市场经济对通往奴役之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战,是人民呼唤自由现代开放、反对愚昧落后封闭的伟大思想解放。
在这场史诗般的改革战役中,推动改革的政治家必将赢得英雄般的荣耀,阻碍改革的旧势力必将成为时代的弃儿。经历过改革转型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展望未来,我们选择深信时代的进步,深信梦想的力量,深信自由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放弃底线和梦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前行。
相信梦想,即使它给你带来悲伤,也要相信。有时候梦想不是因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