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上市?摆在生物科技药企面前的这道选择题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2018年4月底,港交所IPO新规正式推行,迅速掀起一波赴港上市热潮。一年后,上交所科创板“闪电”开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头。近半年来,关于两者之间“竞争”的话题在不同场合被频频提及。
“不存在与谁竞争的意思,科创板也做生物科技板块,只是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选择而已。”9月21日,在第四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以下简称“创投大会”)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接受包括时代周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李小加还提到,下一步科创板纳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只是时间问题。
竞争还是互通?
据统计,自2018年推出生物科技板块以来,已经有15家生物科技企业成功在港上市,融资总额超过480亿港元。其中,通过IPO新规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有8家,融资金额约235亿港元。歌礼制药(01672.HK)、华领医药(02552.HK)、信达生物(01801.HK)、百济神州(06160.HK)等内地药企成为第一批“吃螃蟹者”。
据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复星医药(600196.SH)旗下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已通过聆讯,将于9月25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除此之外,还有亚盛医药、康宁杰瑞、中国抗体制药、东曜药业、天士力生物、永泰生物等6家药企已经递交IPO申请,欲通过上市新规登陆港股。
香港的生物科技生态圈慢慢开始成形,而今年3月,科创板开闸,生物科技企业亦迅速成为申报的“主力”。
截至9月22日,已有心脉医疗(688016.SH)、南微医学(688029.SH)、微芯生物(688321.SH)在科创板上市交易,另有热景生物(688068.SH)已经注册生效。
时代周报记者据上交所公开信息梳理发现,生物科技已经是申报科创板的第二大行业,仅次于信息技术行业。除上述4家外,目前已申报科创板的生物药企达31家(含3家已撤回材料的),其中申联生物、赛诺医疗等7家已经提交注册申请,还有美迪西、迈得医疗2家已获上市委会议通过。
科创板对生物科技的吸聚效应正在显现,当中亦不乏华熙生物(00963.HK)、复旦张江(01349.HK)、昊海生物(06826.HK)这样从港股“回流”到科创板的企业。在外界看来,科创板的落地或对港交所形成一定的分流效应。
“我们‘开店’的人把门打开,把服务做好就好,不去纠结这些东西。”李小加认为,不同市场给了企业不同的选择,而“最终三个市场(美股、科创板、港股)都会得到越来越多企业上市”。
事实上,除了分流,二者之间的互通已经在奔现的路上。
7月26日,沪深港三家交易所分别发布公告称,已就科创板A+H公司股票纳入沪深港通股票范围达成共识,即A+H股上市公司的A股为科创板股票的,将在沪港两市相关业务技术准备工作完成后纳入沪股通股票;基于对等原则,其对应的H股届时也将同步纳入沪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
谈及科创板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进展时,李小加指出,由于科创板是创新板块,在制度、技术系统、交易、监管等方面与现有的A股市场有一定差别,两边市场在技术对接端口和规则方面还需要一个协调的过程。
“进还是不进,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至于什么时候进?不会马上进,等这些技术问题解决了就都解决了。”李小加说道。
估值争议持续
在港交所和科创板,生物科技药企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也形成了两道不同的风景。
信达生物、君实生物(01877.HK)、康希诺生物(06185.HK)在香港上市后股价均有不错的表现,三家企业的总市值已分别达到290亿港元、234亿港元、79.2亿港元。
不过,截至9月23日收盘,港交所上市的8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中,有4家已经破发。最早上市的歌礼制药,股价已从14港元/股的发行价跌至3.56港元/股,总市值仅剩39.9亿港元,大幅缩水。
李小加表示,港交所正在研究缩短新股发行结算周期。“目前美国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日与上市日之间只隔一天,即‘T+1’;而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地区交易大多是‘T+5’。市场平静时5天内不会出现市场大波动,但遇到市场波动大的时候,5天前的定价很可能不能反映5天后的市场温度,股价就会出现大波动甚至破发的情况。我们可能迅速推出改革,通过技术手段,大幅压缩这个结算周期。”
尽管股价同样有所回落,但已在科创板上市的3家生物科技企业目前都未出现破发的情形。
尤其是,作为创新药企的代表,微芯生物上市发行定价为20.43元/股,发行市盈率高达467.51倍;上市首日,微芯生物高开512%,首日市值就高达390亿元,直接刷出了科创板的估值新高。
一片高涨之下,科创板的估值是否过高,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创投大会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陆潇波认为,现在去讨论科创板估值的高低还为时尚早,目前仅有微芯生物一家创新药企业在科创板IPO,今天的价格更多是来自稀缺性,也来自市场对真正做原创创新的公司和团队的激励。
上市赛道多样化
短短不到两年间,生物科技成了全球几大交易所争相招揽的“宠儿”。
在港交所亮出“绿灯”之前,纳斯达克几乎是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IPO的唯一选项。2018年初,港交所的一纸新规,改写纳斯达克“一家独大”的格局。
“港交所有幸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未来会朝更多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三个方向去走,连接好创新和投资的需要,推动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市场主管姚嘉仁在创投大会上表示。
落地时间最短的科创板,在上市规则方面亦颇具包容性。五套上市标准里,仅有第一套上市标准对盈利有要求,尤其是对收入和利润均无要求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被视作为尚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量身定制。此外,科创板在股权激励方面给予了较A股其他板块更大的弹性,这对于人才依赖的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来说,提供了更多留住科研人才的操作空间。
三大交易所齐齐伸出“橄榄枝”,生物科技药企面对的不仅是上市渠道的选择,更是对自身战略定位、后续融资等多方面的考量。
原本考虑赴美上市的信达生物,在港交所新规出台后,迅速转道香港,成为首批挂牌上市的药企之一。对于选择香港上市的优势,信达生物首席财务官奚浩认为,一方面,香港不仅吸引了本土投资者,还吸引了欧美投资者,欧美投资者对于还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更懂得怎样估值。
另一方面,香港市场比较透明,可以很快做二次融资。“作为生物药企,在前端一定是很烧钱的,但不能把所有需要的钱一次性融过来,这对现有投资者不公平,需要逐步融资。融资便捷是香港板块非常重要的好处。”9月21日,奚浩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多个交易所门槛的降低,让生物科技药企上市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去哪儿上市”不再只是一道“单选题”,更可以成为一道“多选题”。
2016年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济神州,于2018年8月8日再次登陆港交所,成为“美股+港股”两地上市的生物医药新贵。全球化布局的百济神州,在产品接近商业化的阶段选择向本土市场回流,截至9月23日,其总市值高达634亿港元。
同样多地上市的还有君实生物。9月16日,君实生物公告称,公司接受中金公司的上市辅导已获得上海证监局验收通过,拟申请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事实上,君实生物目前已经在新三板和港股两地挂牌交易,如果在科创板上市成功,将成为国内首家“新三板+H股+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
“申请在科创板上市,主要还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和回馈股东考虑。虽然我们在新三板和香港都算是交易比较活跃的股票,但交易量方面还是有一定局限。国内对创新企业的热情和扶持,可以看到大家的认可程度。另外,将来科创板和港股实现互通的话,两地上市对我们就是大优势。”9月21日,君实生物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宁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