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鲨鱼攻击致死或被出故障的飞机碎片砸死,这两者中哪一种导致死亡的概率更大?幸运的是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这两件事情,但如果问起这个问题,他们多半认为前者的概率更高。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美国,被出故障的飞机碎片砸死的人数大概是被鲨鱼攻击而死亡的人数的3倍。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盆鱼的袭击,不管发生的概率有多小,都足够吸引媒体的注意,而且那种恐怖的景象很容易想象,尤其是如果你看过经典大片《大白鲨》的话。但你能回想起一个关于被出故障的飞机碎片砸死的新闻报道吗?如果你的脑中正在出现一幅图像,应该就是卡通动画《兔八哥》中搞笑的飞机事故吧。我们无法想象飞机撞成碎片的情形。我们对飞机失事的大灾难的印象是乘客遇难,而不是地面上被出事飞机碎片砸死的人。因为没有经历过飞机碎片从天而落,也没有见过相关的报道,我们心理上会把鳌鱼攻击这种更容易获取的意象当做更容易发生的事情。
这是习得性偏差的一个例子,这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对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意象斌予的重要性高于了那些比较“模糊”的意象。接下来,我们会更详细地探讨认知偏差。
心理捷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利用大贫的心理捷径或经验法则,而不是计算一个给定结果的概率,来为每天遇到的各种事情做决定。这一领域的先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和斯坦福大学的阿莫斯·特沃斯基。前而说过,卡尼曼因为这项研究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特沃斯基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的话,毫无疑问会分享这一诺贝尔奖。这一类判断启发法或认知启发法是我们用来处理大量信息的一种简化策略。它们看上去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中,在通常情况下很难被发现。我们大多数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尤其是在激烈的行为中。
因为这些判断捷径随着人类的长期经验演化而来,所以在大部分时候工作得非常好,正如情绪化的决定,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打个比方,想一下当你在高速公路上驾车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你在驾车的同时。还要观察高速公路路况、路标、前方能见度和周围车辆,同时你还集中注意力听iPod播放的音乐,浏览大量其他令人分心或破坏注意力的信息。你能做这些“几乎不用思考”的活动,就是来自心理启发法的效率。
我们用这些心理启发法帮助做大址的决定和判断。而且在这过程中,我们都快要变成“直觉统计师”。比如,虽然很少有人曾花心思去查看真实的数据,但我们仍会觉得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开车发生车祸时的存活概率,比每小时150公里时的存活概率要高,我们容易评定一个专业的团队会优于一个业余的团队,假设“业余”不是奥运会选手级别的。我们可能觉得去一个300公里以外的城市,坐飞机会比陆路的交通工具要快。
我们对这一类事情的概率持中性看法(或者我们认为白己是这样的),用过去的经验对这一类事情做评价非常迅速,每天上百次,这些偏差完美无瑕地为我们工作。
然而,成为一个“直觉统计师”有优势也有局限。简单的程序通常很有效率,同时也会在做决定时引人系统型错误。很多经济学家和金融理论学家假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