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罗伯特·豪根(Robert Haugen)和詹姆斯·海恩斯(James Heins)在一篇分析风险的文章中做了如下表述:“我们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持关于风险(波动性)的传统似说—系统性地或以其他方式产生特别的回报。”请注意,这项研究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恰好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风险校正回报的概念开始发动投资革命的时候,比革命发起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要早十年以上。
风险和回报之间缺少相关性并不是学术研究者为之苦恼的唯一问题,更严重的是长期以来波动性—这个CAPM和MPT的核心似设都是失败的。这令人回想起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耿顿相信他可以用这个方法精确地校正手表,直到波动的不稳定性引发了公司崩故。波动的不稳定性在2007 ~2008年次贷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87一1988年股灾中同样如此,那时标普期货和指数的波幅出现了飞升;而在2000~2002年的股灾中,互联网和高科技股票的波动性也迅速增加。
波动性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市场本身。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长期以来被企业管理者用来决定新投资企业的吸引力。因为已经被接受的理论认为,波动性高的公司其回报也会相应较高,波动性较高的公司的CEO在投资一家新工厂时会非常谨慎,除非他们已经肯定其投人能够产出额外的回报。
从更广的范围来说,波动理论看上去长期以来都在导致美国公司做出错误的商业决策,因为“优秀的公司”被告知,市场永远都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它们的成长。这个信息鼓励他们减少公司的流动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尤其是有效市场假说先驱、身在哈佛的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狡辩说既然有效市场假说总会让市场的价格处于恰当的位置,公司CEO最应该做的,也不仅仅对他们公司有好处,对经济也有好处的事情就是最大化其股票的价格。这给了他们以方便且低廉的途径进人资本市场。消息被大声而清晰地传递出来:尽最大努力抬高股票的价格,即使这惫味着与公司长期生存能力和收益能力相妥协。在2007~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该理论要为公司的流动性极度降低负主要责任,这导致经济下行被放大。我们再一次看到一个错误的理论会带来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