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投研:券商还有什么想象空间?
6月29日,星期一,证监会给银行发券商牌照的消息冲击券商股,市场一片蒙圈,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好?
从宏观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证:
中国股市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外对内同步开放的问题,
我们要遵守加入WTO时对世界的承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这一步已经在稳步推进中。那么接下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国际资本的直接竞争,中国的券商有没有能力经营的好,通过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有能力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
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怎么解决?做大做强国内券商的渠道之一就是对国内的银行业开放券商牌照,快速有效增加券商体系资本体量。同样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内开放的重要一步。
然而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对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我们说客户的钱全部都在银行,客户资源全部都在银行,一旦银行通过低佣或财富管理等模式圈住客户,对券商的客户资源是重大影响。这一点,可以借鉴以前银行业获取保险牌照,银行渠道自然会对自己的保险牌照有所照顾。但是竞争格局虽然变了,我们也没有听说哪家保险公司彻底失去客户来源,只是竞争更激烈了。
因此可以做基本判断,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会对现有的券商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
因此今天盘面中券商的股价呢,应该是利空下跌才对,然而有一个奇葩,就是山西证券开盘竟然奔着涨停,误导了很多投资者的判断,准确的说,这一政策对山西证券这样的二线券商是利空无疑,那么它为什么会涨呢?主要是因为配股成功增强了资本金。
从跌幅榜来看的也有个怪现象,就是中银证券的下跌,据未经确认的消息称,第一批获得券商牌照的有可能是四大行中的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那按道理再下一轮,有可能就轮到中国银行了,中银国际证券应该涨才对,那么为什么下跌呢?准确的说是因为中银国际证券是新股,今天跌幅榜靠前的两个券商,一个是中泰,一个是中银,都是上市不久的券商,因此可以判断下跌只是因为它是新股,前期获利资金较多而已。
如果是非要给这一政策会对哪一类券商产生利好利空进行分析?个人认为券商对内对外开放的过程会促进头部券商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拥有资本金和投行优势的券商有持续竞争能力,另外,对于互联网券商,基本不需要银行体系的渠道,也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如果对未来做预测的话,我们会认为目前已经上市的券商之间的整合会提上日程,同时,下一步券商会不会对互联网巨头进一步放开牌照?
以上两条均是对券商板块的利好。
随后的几天,券商涨疯了。
光大证券三天涨了30%,港股光大证券(06178)今天涨了26.9%。因为港股周三停盘,今天的06178受AH联动的效应一天涨了两天的涨幅。这就是老李经常说的套利模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积极关注。
券商大涨,除了内部整合做大做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那就是出海,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分一杯羹。
券商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沟通钱与资产,走出去就意味着沟通国际市场上的钱和国际市场上的资产。国际市场上的钱主要还是在华尔街,不管哪个国家有富裕的钱要投资首先想到的还是去华尔街寻找机会。从资产来讲,中国公司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必然是国际市场数一数二的优质资产。这一点可以从2019年中美两国独角兽公司的数量逐步接近得到佐证。
因此,对于中国券商而言,找资源有优势,找钱存在劣势。因此走出去的目标就是找到国际市场上的钱。
既然国际市场上钱主要集中在华尔街,那中国券商走出去是不是意味着到华尔街和外国券商抢生意?
这应该是一个长远目标,而且短期实现的难度比较大。
金融是一个天然具有门槛和圈层属性的生意,国内券商要在国际市场构建自身信用是一个几十年数量级的过程。
因此很多券商走出去的第一步,选定在香港市场。
我们知道香港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港元与美元是联系汇率制。华尔街的钱进出香港基本无障碍。而很多内地的核心资产包括科技,大消费,银行,地产等行业的公司都在香港市场上市。
未来内资券商做大做强国际业务,第一步还是要根植于国内市场,把握好资产端。我们拥有好公司,更多的向国际市场去推介,吸引国际资金的关注。
国际竞争中,人才是第一位的,而很多内地的券商在设置分支机构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吸纳国际人才的机制,层级架构和管控都会影响到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核心资产走出去,在港股美股上市,各类投资业务也必然会发展起来,在初始阶段,对于券商而言,控制投资风险依然是要把握好资产端,今年以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核心资产走势都非常好,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香港市场整体估值低,国际资金对中国核心资产的认可度提高。中小券商把握住自己看得懂的资产进行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对海外复杂的金融产品,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和理性。
总结一下:目前阶段出海的关键因素还是把握好资产端,不管是投资,还是吸引国际资金,短期还只能是依托自身条件,挖掘中国公司,掌握核心资产,把中国公司的优势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