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储备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国际商品交换的主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黄金,黄金成为当时国际储备的最主要形式,黄金成为现实中的货币。1821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随之,许多国家货币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并相继实行金本位制。191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官方黄金储备达到了官方总储备的85%以上。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金本位制时代结束了。黄金产量越来越赶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黄金的货币作用在明显地受到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信用货币得以广泛地应用和流通。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大国,在国际贸易中,英镑成为国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这一时期黄金与英镑成为国际储备的主要形式。
二次大战,英国国民经济“元气大伤”,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际收支日益恶化,英镑的国际地位下降,而美国大发战争财,使用美元进行国际结算的业务逐渐增多,美元开始进入国际货币金融阵线,国民财富以及黄金储备都占有相对的绝对优势,国际储备的主要形式发展为美元——黄金储备阶段。1944年7月1日至22日,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会员国货币平价和确定固定汇率制,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必须确认美国政府1934年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并把这一官价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这一黄金官价用美元到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政府必须协助美国维护黄金的官价水平。美国政府根据35美元一盎司黄金的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91克纯金,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或者直接规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双挂钩”原则,使美元等同于黄金,充当了黄金的代表或等价物。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只能通过美元间接地与黄金挂钩,从而确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美元便成了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维持到60年代末期,由于美国出现了持续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美国已无力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官定价格比价,黄金与美元脱钩,黄金储备成为国际储备各体系中的独立部分。自从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两次贬值后,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走向瓦解。为了确定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在1972年7月成立了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有关问题委员会”,作为基金组织的一个咨询机构,由20个国家组成,因此又称“二十国委员会”。1974年6月,该委员会举行第六次会议,拟订了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大纲”,大纲中提出了加强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减少黄金及其他储备货币的这种职能,并建立了“二十国委员会”。会议结束后成立了“临时委员会”,继续对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问题进行研讨。1976年1月,“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第五次会议,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扩大借款额度、增加会员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等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即“牙买加协定”,会议对黄金问题达成六条协议:
(1)废除黄金官价,使特别提款权逐渐代替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本;
(2)各会员国的中央银行应按市价从事黄金交易;
(3)各会员国相互间以及基金组织同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以黄金清算债务的义务;
(4)基金组织所持有的黄金,应逐步加以处理。其中1/6(2500万盎司[合781.25吨])按市价出售,以其超过官价(每盎司42.22美元)部分作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另外1/6按官价由原缴纳的各会员国买回。其余的1亿盎司黄金,则经总投票权85%的多数票通过,向市场出售或由各会员国买回;
(5)基金组织在其对黄金问题的决定中,将要避免在黄金市场上干预金价或确定一个固定金价;
(6)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将由特别提款权取代。
自牙买加会议取消黄金官价后,在各国汇价的决定过程中,黄金已不再发挥作用,黄金储备也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逆差。但应看到,黄金虽然在国际货币制度中被冷落,但并没有完全被各国抛弃。各国中央银行,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靠出售部分黄金储备而使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亚洲,尤其是印度,对黄金的需求猛增。1997年度印度的黄金进口量达到500吨,比去年上升25%。1997年美国的黄金需求量也上升9%,至376.5吨。黄金一般商品职能渐次回归,大量用于美化人类生活,其次在化学、电子、机械、宇航、食品、医药等行业都有新的开发和利用。80年代初,世界黄金消费、首饰制造耗金占98%。西方黄金市场1975年销售不到100吨,191年则增加到2543吨。其中工业用金增长70%,珠宝首饰用金增长近3倍。
在黄金供给市场上,黄金的生产、民间藏金向市场的投放、官方抛售黄金储备构成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现在黄金年供求量大约为420吨,几乎为20年前的两倍。近年来,黄金世界年均产量在2000吨以上,占年供应量的62%。加上其他黄金供给,1998年全球黄金总供应量已创记录,为4254吨。中央银行抛售的新开采的黄金总量增长到创记录的2464吨。目前全球大约存有140000黄金,而黄金的存量每年还在大约以2%的速度增长。已开采黄金的储存方式30年来不断变更,从30年前主要由各大国中央银行持有到现在的65%以珠宝和私人投资的形式持有,中央银行仅持有23%左右。大约有12%黄金以其他形式出现,最明显的是工业和医用。市场上流通的黄金约为14万吨左右,其中包括15年来中央银行平均每年出售300~500吨储备黄金。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美国仍保持了黄金储备世界之冠的地位。
首先,黄金是一种兼有货币、金融商品和一般商品多重属性的特殊商品,即兼有两种功能:商品功能和货币功能。在黄金正式成为货币以前,它首先是普通商品,即“非货币”。在成为货币之后,黄金还保留着商品的功能。
其次,黄金的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是统一的,当黄金被作为货币商品时,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于是黄金有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当黄金被作为一般商品时,由于其使用价值是特殊的、具体的,用自身的自然属性即物质属性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
再者,作为特殊商品的黄金,其地位和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取得了一种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黄金正不断地应用于工业、科技、医学等领域,因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黄金才从直接的货币中分离出来,成为非货币化的商品。从一般商品角度来看,黄金首先是一种贵金属,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的金属之一,金与铍、钯、铑、锇、钌等金属道,被称为稀贵金属。在古代,黄金就被作为首饰和钱币的重要原料,素以“金属之王”著称。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现代,金以其优异的化学、物理性能,使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珠宝制造、铸币以及航天业领域的大量用金正在拉动黄金需求;电脑科技、航天、牙医等行业也对黄金有较大的需求,尤其是在电子工业用金上,1999年全世界用在电子工业上的黄金约为243吨,比1998年增加了9%。而发达国家电子工业用金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日本电子工业用金占本国全部制造业用金量的56.3%。金有自然金、合金与纯金之分。自然金是人们从矿山或河床开采出来的、未经提炼的黄金。纯金是经过人工提炼过的黄金。此外还有一种金是在冶炼过程中加入了银或其他金属,称之为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