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琴键定一个音。对于一个基金投资者来说,必须根据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制定不同的选基策略。一个30岁的人和一个60岁的人在选择购买基金时,其选择的基金类型肯定是不同的。
在股票投资方面,有一条黄金法则:“你投资股票的实际风险取决于你的投资持有期限”。而这句话在基金投资方面也同样适用。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选择哪种类型的基金与一个人的风险承受力紧密关联。
对于年轻人来说,由于有很强的收入能力,投资期限长,风险承受力高,因此,其选择股票型基金或者偏股混合型基金是比较适合的,就像表10.2中所揭示的那样。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你要有足够的投资期限。
当然,这对年轻人而言,很容易做到,但对老年人而言,就比较“奢侈”了。老年人由于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只能靠退休金度口,随时还要面对疾病甚至死亡的袭扰。换句话说,老年人投资的资金来源并不稳定,随时还要有大额支出,如看病住院等。在这种情况F,如果让老年人购买股票型基金或偏股型基金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因为你头基金的时候,很可能市场正处在高位,随之而来的将是漫长而痛苦的下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市场风险是很难承受的,因为时间已经不允许他们投资失误。从这个角度来看,债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似乎更适合老年人。
然而,另一个不幸的现实情况又随之出现,那就是现代人的寿命在不断增加。《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人均寿命为72岁,这一数字比1981年的67岁增加了5岁。更有数字显示,到了2020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将达到75岁。
这意味着,今天?位身体健康的60岁老人,活到75岁甚至80岁,将变成一种常态。而在这15-20年的漫长生命中,如果这位老人只是购买安全的债券基金或者保本基金进行投资的话,那结局可能会非常凄凉。我们以债券基金表现较好的2008年为例,说明这一点。
2008年,33只债券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4.15%,这在大熊市中极为有吸引力,因为这一收益水平不但保住了本金,而且还高于当时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不过,另外一个事实却是,2008年全年的CPI涨幅却是5.9%,这似乎再次说明,债券投资跑不赢通胀。而对于一位60岁的老人来说,如果其在15-20年内只是购买债券基金,就意味着他要眼看着自已积蓄的购买力由于持续通货膨胀而下降。更何况,一旦利率上调,债券的价格还会下降。
此时,那些本来指望靠购买债券基金来过上幸福晚年的老人,突然会发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退休的老人来说,如果想继续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仅仅靠购买债券基金或保本基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购买股票型基金或偏股型基金。当然,不同生命周期的人在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刑基金的配置比例上是有区别的。
接下来,我就要讲-下不同年龄段的人如何在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之间进行资产配置。而在说明这一问题之前,我要强调一下生命周期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任何时候,不要把有特殊需求的资金用来股票投资。换句话说,如果你有一笔钱准备三年后买房子,或者一年后给孩子交学费。那么这笔钱,你最好选择短期安全性更好的债券或者债券基金,甚至是银行的定期存款,这样可以保证你到期后能拿到这笔钱。记住,千万不要用这笔钱去买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因为这笔钱是有特殊用途的,经不起任何的闪失。
如果你已经将这笔有特殊需求的钱妥善安置,并为它们找到了安会的去处。接下来,你需要用剩下的钱进行一次生命周期投资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首先,如果你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我给你的建议是,资金全部买入股票型基金或偏股混合型基金。因为你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复利带给你的好处。即使期间遇到大熊市,只要你坚定持有,最终你的收益就会像表10.2中的那样。
其次,如果你的年龄在35-50岁之间,我仍然建议你将80%的资金投资在股票型基金或偏股混合型基金上:因为在这个阶段,你的事业往往进入到最成熟的阶段,收入也将达到一生的峰值。在“养儿不能防老”的今天,你需要未雨绸缪,为你退休后的生活考虑。而一个最现实的方法就是“养基防老”,通过购买股票型基金来为你退休后的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至于剩下的20%资金,你可以选择购买债券型基金,其主要用途是为了防止一些意外性支出,如疾病、临时性大额支出等。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保证投资的长期性不被一些意外因素而中断。这样50岁之后,即使你出现意外的疾病住院等情况,也完全有能力通过赎回股票型基金来缓解财务压力。
第三,如果你的年龄在50岁以上,也就是已接近退休的年龄。我不会建议你全部投资债券基金或保本基金,因为这不足以保证你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不下降。我的建议是,你仍然可以用2/3的资金购买股票型基金或偏股混合基金,剩下的1/3资金用来购头债券基金。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保证你在漫长的老年生活中,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出现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你有足够的应急储备。当然,如果你现在的年龄已经超过70岁,那么就应该进一步减少股票基金的配置比例,而加大债券基金的配置额度。
图11.5不同年龄投资者的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的投资比例建议
图11.5显示的是针对不同年龄投资者,我给出的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投资比例的一个建议。当然,如果你觉得来回在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进行调整是一件繁琐而劳神的事,还有-种基金能解决你的问题,那就是生命周期基金。
该种类型基金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最大特点是根据投资者设定的退休日期自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一其早期主要投资于股票,类似于股票型基金,风险收益水平较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投资股票的比例不断减少,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不断增加,风险收益水平逐步降低;离退休日期越近,资产组合中的股票资产比重越低,固定收益类比重越高。目标日期以后,最终演变为低风险收益水平的偏债型基金,甚至货币市场基金,这种“自动驾驶仪”的性质很快得到了美国投资者的认可。
据美国基金研究机构的相关统计,1996-2007年,此类基金规模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尽管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基金行业规模整体受损,但生命周期基金的规模却有增无减,到2008年上半年已经达到2050亿美元。
与美国不同,目前在中国的基金市场中仅有3只生命周期基金,分别是汇丰晋信基金旗下的2016生命周期基金(540001)、2026生命周期基金(540004)和大成基金旗下的财富管理2020生命周期基金(090006)。这三只基金虽然都是生命周期基金,但由于产品设计不同,因此也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
成立于2006年5月23日的汇丰晋信2016基金是中国第一只生命周期基金,该基金是以2016年为目标年设计的生命周期基金。从产品设计来看,该基金每年调整一次股票和债券资产配置,产品成立第一年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为0-65%;债券类资产投资比例为35%-100%。其后每年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下降5%,债券类资产投资比例增加5%。到2016年后,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为0-5%,债券类资产投资比例为95%-100%。
从风险收益特征来看,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设计相对保守,在其10年的投资周期中,股票类资产比例过低,而且逐年下调5%的设计,也将使该基金不能在牛市中享受到更高的投资收益。而在2016年后,该基金最高只能有5%的股票投资比例,其余将都是债券类投资,这种设计虽然能够保证本金的安全,但却未必能让投资者在退休后有足够能力安度晚年。
相比2016生命周期基金的保守设计,2008年7月23日成立的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就积极了许多(见表11.2)。该基金在最初的4年中,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5%.这相当于是一只股票型基金。而后每隔4年,股票资产投资比例逐步下调,至2026年目标期满后,股票类资产最高投资比例下降到20%,非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最高可达到100%。
表11.2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资产配情况
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投资者在投资初期享受到一只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收益,而后即使市场出现震荡,基金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对股票仓位的积极调整来尽可能回避市场风险。而2026年目标期满后,投资者仍然可以保持最高20%的股票仓位。虽然对于漫长的晚年生活,这一比例仍然不高,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在退休时不会仅靠债券的微薄利息生活。
实际上,虽然目前我们只有3只生命周期基金,但由于其独特的产品设计,已经让这种基金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我们以大成财富管理2020生命周期基金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06年9月13日,其产品设计与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有些相似,即基金成立最初4年,可以拥有0-95%的股票投资比例,第二个4年,股票投资比例下降至0-75%;第三个4年,股票投资比例下降至0-50%,至2021年以后,该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为0-20%。
投资者不难看出,大成财富管理2020生命周期基金,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其股票与非股票资产的转换更为机动,而这一特点也保证了该基金在过去3年的优异表现。截至2009年底,大成财富管理生命周期基金的净值累计增长136.84%,年均收益率超过40%。这一期间回报率甚至超过了同期表现最出色100只混合型基金平均132.33%的收益水平,更是远高于同期100只最出色债券型基金18.49%的收益水平(见图11.6)。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熊市后,该基金仍然有此表现,这充分说明生命周期基金相对抗跌的这一重要特征。
图11.62006.9.13-2009年期间各类型最出色前100只基金收益情况对比
不过,虽然生命周期基金的确有它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其也不能解决投资者的所有问题。例如现阶段中国的生命周期基金数量过少,还不足以覆盖不同年龄段的投资人;而仅有的3只生命周期基金,在目标年到了以后,都将股票投资的资产降到20%以下。我曾不止一次说过,老年生活是漫长的,除非你年轻时有足够的积累,否则仅靠投资债券的收益是不足以安度晚年的。因此,在产品设计方面,我们的生命周期基金还需要开发出更多元化的产品,才能满足不同投资人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