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个被誉为新时期国企改革行动纲领的会议释放出许多新的信号。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进入深水区的国企改革该如何实施“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该如何实现改革的乘数效应?
《企业观察报》总编辑李凡与会议参与者、国企改革先锋企业家宋志平的对话,将为您梳理下半场国企改革的关键点。
《企业观察报》:10月9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刘鹤副总理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透露出很多新的信号,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您作为会议的参与者,如何看待这次会议?
宋志平: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一轮国企改革,把完成阶段目标的时间节点确定到2020年,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现在,1+N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各项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三个改革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央企的十项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双百行动如火如荼,区域性国企国资改革也已全面铺开。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阶段,也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大的阶段”,需要聚精会神,攻坚克难,在这样的时刻召开高规格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为国企国资深入改革提纲挈领、指明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企业观察报》:和以往的改革会议以及1+N文件相比,在您看来,这次会议有什么亮点和新的要求?
宋志平:首先,这次会议对十八大以来的国企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轮国企改革不同以往之处在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相结合。中国建材集团承担了国资委央企兼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落实董事会职权、员工持股四项试点任务。今年又有三家子企业进入双百行动。我们在试点中总结提炼了经验做法,也为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参考的案例。
会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思想,准确研判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新变化。针对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以贯之”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我们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企改革进程树立了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国企改革确立了价值判断标准。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建材集团在强化党对企业领导、不断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央有关国企改革战略的承接落实,不断加强对行业企业发展环境新变化的研究,使企业在加强党的领导、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增强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等方面始终保持协调推进,始终走在国企改革的前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次,这次会议提出了新的重要论断和观点,一是提出了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地位,过去我们讲,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新的提法更加突显了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二是提出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微观市场主体就是市场中千千万万的企业。这次会议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三是提出了新的十六字要求,“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以前习总书记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提出的要求。现在成为了国企改革的总要求,特别是把激励机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点明了通过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着力点。
第三,这次会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每一项都有具体目标,是奔着问题去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将成为近期改革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企业观察报》:结合本次会议精神,您认为,当前国企改革的关键工作是什么?
宋志平:国企改革的工作林林总总,应先着手抓关键工作,用关键改革的突破带动企业的全面改革工作,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关键有两点:一是能否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彻底转换政府主管部门的角色和功能,真正以管资本为主;二是企业能否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的企业制度和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
这次会议提出的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前三项,即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是企业自身能做的,也是加快自身改革最为紧迫的任务;后面三项主要是国资监管机构以及创新转型方面的工作。结合前三项任务,企业要重点做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三项改革工作。
《企业观察报》:很多文件和会议都讲到现代企业制度。这次会议又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您眼里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
宋志平: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企业而产生、发展的。总体上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特指企业法人治理制度。从广义上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公司治理为核心、以三项制度为重点,包括生产运营管理在内的现代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总称。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理解,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指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即企业中党组织、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现代企业制度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做了分离,把决策权和执行权做了分离,并对党组织、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了清楚的界定,保证了企业中各层级的权责明确。党组织是领导作用,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是决策作用,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力;经理层是经营管理作用,行使经营自主权。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中国有股东和任何股东一样,按股权大小说话,所有股东都应严格按照《公司法》行事。在股份制公司中,股东只能通过股东会方式行使权力。公司的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而不是单对哪个具体股东负责。部分董事虽是股东推荐的,但须经股东会选举任命。董事的权力也是股东会授予的。在上市公司中,还加入了独立董事以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聘任经理也是董事会法定的权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要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既要保证党组织在确定标准、规范程序、参与考察、推荐人选等方面把好关,又要保障董事会依法行使选人用人权。董事会聘任经理是市场化聘任性质,并不是政府部门行政任命性质,经理层的身份也就随之转换为市场化职业经理人身份,不再有行政级别。其薪酬待遇也应依市场水平而定,真正做到这次座谈会提出的“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当前国企改革中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必须一以贯之。去年年底我国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体制机制基础,国企改革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目前中国建材集团这样的试点企业正在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随着国有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仍将有许多新的课题。
《企业观察报》:您刚才提到产权制度改革,您如何理解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关系?您曾领导的国药集团和中国建材都是国资委的混改试点,对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您有什么建议?
宋志平:现代产权理论主张,清晰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股份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产权清晰。产权制度是国家为调整与财产有关的经济权利关系作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广义的产权制度改革除了企业产权领域的股份制改革,还包括所有权制度、经营权制度、处置权制度和收益权制度等广泛的内容。进一步来讲股份制也有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22号文”)指出,主业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商业类国企,原则上都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早就明确了多元化股份制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在多元化股份制公司中,股东以股份多少通过股东会行使股东的权力。过去传统的国有企业政企不分,那时的国企大都是全资的,且政府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而改革后的国企大都是股份制的。政府的角色也就由无所不包的行政性管理者转化为股东出资人角色。企业则成为由股东出资的市场竞争主体。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不同。有了非公成分的股份制企业才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股份制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中把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交叉持股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对现代产权制度重大的创新,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为国有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所有制新的形态,既不能看作是传统的国有企业,也不能看作是民营企业,而是一种新型所有制形式。刚刚召开的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上强调,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这和中国建材的实践完全吻合。混合所有制关键在机制转变。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机制更加市场化,既有国有企业的实力,又有民营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无论在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参股的公司,国有股东一经投资,其投资就成为公司的法人财产,承担相应债务和责任,股东只承担限于出资的有限责任。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般是把国有股持有50%以上股份的企业才视同国有控股企业,而国有股低于50%的企业并不纳入国有控股企业。这样,很多竞争领域的上市公司就完全以市场化形式进行竞争。这对于发展混合制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
厉以宁教授指出:“在一定时间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将会三足鼎立,支撑着中国的经济。”既然我们认识到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就应该把混合制企业形态充分确立起来,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微观经济结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色,也是我国国企改革四十年来的重大成果。
《企业观察报》:您刚才讲到,本次座谈会提出的十六字要求,把强化激励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加强激励才能激发企业活力,您对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有什么建议?
宋志平:企业内部机制主要指企业经营者、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范围包括企业的人事、分配和用工制度。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形成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降、职工能进能出的市场化机制。其实,机制问题并不只是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民营企业同样存在着内部机制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即使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和现代公司制度,但市场化内部机制并不一定随之而来,因为机制是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和经营者、员工之间的利益安排。
我们搞股权多元化和公司制改革,实际上解决的是政企分开、产权清晰和权责明确的问题,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市场主体化和企业制度法治化。但三项制度改革是企业内部治理内容。其中分配制度又是改革的关键。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特别强调,要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其中微观市场主体,就是指的具体的每一户企业。增强企业的活力,就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
改革最初时搞过承包制,实际上是想在不触动所有权的情况下把机制引入企业。当时提出国家大头、企业中头、个人小头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曾调动了企业和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后来也采取过股票增值权、员工持股、现金奖励等等方式。有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总体上中长期激励的方式和效果还有限。这次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也指出,要加快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统筹用好员工持股、上市公司持股计划、科技型企业股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措施。这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应该“大胆务实向前走”的关键所在。
内部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从外部环境来说,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全球化竞争新阶段,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要素特别是人的潜力,是增进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改革激励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现代激励体系,保护激发企业家、知识员工和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从国有企业发展目标和归宿来看,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生活逐渐富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企改革的动力就是满足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所有者利益和劳动者利益能够共享。国企经过改革要成为财富共享平台,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干部员工通过在企业辛勤努力地工作,能够共享企业财富,能够负担子女教育、老人赡养、购房购车等生活成本,在企业里安心工作,在社会上体面地、受人尊重地生活。这样大家才能发自内心地以在国企工作为荣,才能与企业发展荣辱与共、同舟共济。
《企业观察报》:今年是国企改革四十周年,作为国企改革四十年的亲历者,您有什么希望和期许?
宋志平:国企改革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风雨兼程,至今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国企改革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等阶段,正面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最近召开的国企改革座谈会是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会议,意义重大。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线图已经十分清晰,任务和目标也非常明确。下一步,我们要按照这些精神、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中国建材是一家有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的企业。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敢闯敢干,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继续挺立潮头、走在前列,谱写国企改革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