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分的内容已经对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相关的确认原则,以及各种报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相对简单的介绍。接下来本文将会接着上面的内容来阐述财务报告的制作与分析。
1、收益与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代表了某一财务年度的现金流,而收益则代表了公司从营业活动中取得的利润。由于我们使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收入,所以利润与现金流之间需要调节。
销售只有在收到销售收入时才能影响现金流量,因此收益和现金流量主要靠收款机制来联结的。其中,现金流量表中最重要的损益项目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通过将综合收益表通过以下调整得到:
1)加上少数股东权益;
2)加上损益表上的所得税税款;
3)减去本年度实际支付的税款;
4)加上有幸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
5)减去联营或合营公司的投资收益;
6)加上利息和包括处置投资利得在内的财务性收入;
7)减去重组支出;
8)调整净流动资产和其他经营性现金流项目;
9)消除货币折算的净影响。
现金流量有的时候与公司所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在初始阶段和成长期,对现金流的需求比较大,但是现金流比较少,而在成熟阶段和衰落期,其对现金流的需求不高,而现金流相对稳定(如图)。
2、盈余的质量及盈余管理
整个财务分析需要依靠财务报表,所以数据的完整性十分重要,而数据完整性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企业未来盈利潜力的判断,这些都会在财务报表中显示出来,但是,盈余质量和盈余管理才是关键。
盈余管理是指对企业报告的盈余的有意的主观调整。由于企业在处理很多项目的时候会存在弹性,所以数据也会存在弹性,有的时候这种弹性还会相当大。反映盈余质量的指标有:
1)保守的收入确认方法;
2)适当的存货估价方法;
3)使用适当的折旧方法;
4)充分披露或有负债,或者为或有负债对资产负债表的可能影响计提准备。
除了利用财务弹性之外,企业还有可能利用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的分类才操作某一时间的时间以满足企业的需要。还有好消息、坏消息分类、平滑收益、巨额冲销行为、会计变更等。
分析报表时的数据问题关注的更多是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而不是完整性。主要问题是针对非经常性项目和对会计准则变化的调整。分析人员应该特别关注非经常性项目的分类,以及在财务收益中的比例问题。
会计政策的选择往往对财务报表所表达出来的企业状况有重大影响,如存货估值的方法。尤其当财务政策变更的时候,一定要采用追溯调整法,即对前期可比的信息按照新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
3、每股收益EPS
相信在2级市场中参与过的人对这个指标都不会陌生,在众多的财务指标中,每股收益给我们带来了其他指标所不能比拟的情报。一般来说,企业需要公布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的利润或亏损/本期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份加权平均
其中,分子扣除优先股股利,分母的计算不包括库藏股票。
稀释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的利润或亏损+与稀释潜在普通股股相关的税后利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因转换可能带来的普通股股份数)
这部分可能稀释股权的金融工具包括可转换债券、认证股权,股票期权等。
结合市盈率就可以对公司的价值进行估值:
每股收益=(P0*(K-g))/(π*(1+g))
其中,P0是市场价,K为权益资本成本,g为股利增长率,π为股利支付率。
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简单的财务报表,下面将会继续介绍分析财务报表的一些基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