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进展出现在政府部分。因为税收收入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的;最初两年里依然高昂,所以日本政府在1990年和1991年两年间仍旧保持了财政盈余。然而经济形势在1992年前后急转直下,当时,决策者们认为这不过是又一次周期性的低迷,只需利用一到两年时间,通过刺激投资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不足为奇,这种想法得到了当时执政的自民党内部那些惯用政治恩惠笼络选民的政客们的大力拥护,他们力主政府应该通过诸如修建道路桥梁之类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所谓财政刺激,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发行公债并扩大支出。更直观一些的说法就是,由政府出面借出并花掉个人存在银行里被闲置的那100日元存款。这样就能确保每一笔1000日元收入最终都能转化成1000日元(900日元+100日元)支出,通过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使经济形势迅速稳定下来。
首先,通常来说,一旦经济形势如预期的那样稳定下来,那就意味着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开始奏效。但是到下一年度,当这种效果开始消退时,经,济颓势势必重现。为什么财政刺激只能产生暂时性的效果?在六大城市商业不动产价格暴跌87%,1500万亿日元国民财富灰飞烟灭的形势下,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在一两年之内修复遭受重创的资产负债表。对于一个正常的企业,这样的过程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而对于那些不幸在泡沫高峰期购买了不动产的企业,则可能需要20年。在此期间,只要这些企业有现金收入,它们就会继续偿还债务。而且只要这个过程不结束,它们就始终不会从个人储蓄部分借贷,最终迫使政府年复一年地利用财政刺激来弥补缺口。
这个结果在图1-6中得以再现。政府的财政赤字急速膨胀,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庞大国债。但这又是必需的,因为正是由于这些支出,才使得日本在企业运作急剧转变,相当于三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国民财富丧失殆尽之际,依然能够维持高于经济泡沫高峰期的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支出在支撑经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只有通过这样年复一年的一揽子刺激政策才得以抑制通货紧缩缺口(DeflationaryGap)的出现(在经济学理论中,通货紧缩缺口被定义为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在本书中,通货紧缩缺口这一概念则被用来表示因为借贷不足而滯留在银行系统之内的个人储蓄和企业债务净偿付额的总和。这种定义也可以表示为收益的累积,并且在此处显得更加贴切,因为这样就不会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问题纠缠不清)。
日本当前存在着规模庞大的国债,但是如果日本政府不以此为代价去刺激经济,那么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跌至高峰时的一半或1/3,这还是乐观的预计。美国大萧条期间,在资产价格暴跌摧毁了与1929年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相当的国民财富之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46%,日本的情况有可能更加严重。这种可怕的后果之所以能够得以避免是因为,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决定实行财政刺激政策并一直延续多年。最终,日本政府的行动阻止了经济末日的到来。
总而言之,日本私营企业认为“理所当然”有责任偿还债务的举揩最终导致了前面所提到的合成谬误,但是由此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却因为日本政府采取了与企业完全相反的行动而得以避免。通过“理所当然”地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日本政府在遭遇经济危机时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国民生活水准灾难性的下降。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的财政刺激政策可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政策之一。
不幸的是,直到最近,日本的决策者们才学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他们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耗费了如此长的时间,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企业在面临严重的资产负债表问题时,会将企业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即使是现在,也很少有大学老师告诉学生,有时候企业会无视零利率而专注于偿还债务。日本政府也从来没有向公众说明,因为私营企业都在忙于偿还债务,所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政策不可或缺,并且也正是因为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才使国民生活水准得以维持。
此外,成功防止了一场经济危机的政府行动最终却导致了针对日本经济政策的极其荒谬的批判,尤其是许多对日本经济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们,其中包括1997年以前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他们坚持认为日本政府没有正确运用资金,因为尽管以扩大公共建设投资为主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已经全面展开,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定格在500万亿日元,国内经济也毫无起色。
但在现实中,正是由于政府增加了财政支出才防止了国民生活水准的骤降。事实上,在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国民财富和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0%的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能够维持在泡沫经济时期的最高点以上,这无疑是一个奇迹,而使这个奇迹成为现实的,正是政府财政支出。然而媒体以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大学里那些思想陈旧的经济学家们却看不到这一点,只是一味翻来覆去地批评日本政府的公共建设投资,而他们的批评完全建立在即使没有财政刺激,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会维持在500万亿日元的错误假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