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另类投资管理与股价下跌
在股价上涨的时候,人们很少去探究其上涨的原因。因为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双重推动下,这一切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股市上涨特别明显的阶段有两个:第一个是2000年春以前,第二个则是2003—2007年之间。2008年的商品期货市场即是如此。这一始于2005年的经济周期首先影响到稀有金属,然后是能源和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产品例如谷类和大米的价格也随之攀升,大幅的价格上涨最终直接影响到全球市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来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难以承受的。这一持续到现在的商品价格上涨风波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市场骚动和激烈的争议。
在许多人眼里面,股市的正常逻辑就应该是不断地上涨。在股价下跌的时候,舆论往往变得亳不留情,急不可耐地想要找出背后的罪魁祸首,而那些对冲基金经理们往往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为什么矛头往往会指向对冲基金呢?首先,另类投资管理本身就带有点神秘的色彩,即便是上市公司和金融业内人士也很少了解这种管理模式,因此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把错误归结到对冲基金经理身上。其次,由于对冲基金有许多自我保护的手段,导致了人们的不信任感。另外,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把对冲基金和那些纯粹的投机倒把行为画上等号。
然而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最近几年,在好几次的股价下跌过程中(2002年、2007年,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巴黎股市一些主要上市企业(非金融行业)的负责人因为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遭到英、法两国证监会不少官员的异议。
法兰西银行主席让-克洛德·特里西在2002年7月2日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表示,股市下跌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对冲基金。英国的金融市场监管局(FSA)显示的数据也表明,截至2002年6月,卖空交易的涨幅并没有因为股价狂跌而直线上升。所以,那些经验丰富的对冲基金经理并不会因为股价下跌而进行卖空套利。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媒体对那些对冲基金大肆指责,正如2002年6月14日《世界报》一篇报道摘要所述。
1992年将英镑抽出欧洲汇率机制,并在1998年迫使美国夹行拯救了受破产的长期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威胁的世界金融体系之后,对冲基金又回来了……对冲基金(又称“避险基金”)是一种特别活跃的具有投机性的私募基金,它的总规模达到6000亿美元(约合6370亿欧元),占全世界股市3%4%的比重。这些基金的运行采用的是另类投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也为银行界所熟悉,其投资周期一般较短。这一类型的交易有时候占到了巴黎股市总交易量的75%。通过杠杆效应(“买空”)和“卖空”手段(基于股市看跌的预测),这些对冲基金极大地影响了股市。它们的威力在于影响股市指数走势的同时,让自身收益率免受这一股市指数的干扰。
在2008年出版的《海盗资本家》(作者:索维格·古德鲁克菲利普·埃斯康德)一书中,我们还看到如下论述,对冲基金每天都在运作借来的大笔资金。这些基金也像第一家荷兰银行和威望迪一样大举向投资机构者进行推销它们迅速壮大,直到2007年夏天那场危机来临,才给这一火热现象降了温。但是,对冲基金的增长势头仍然很猛。接下来是以下观点:
“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捐赠基金……有些被用于企业短期投资,而另一些则被用于中长期投资(例如几年)。这些基金数目虽然不大,但它们的交易量却占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
欧洲一家《财经周刊》的网站曾公布了一张可以免费下载的金融词汇解释表。这张表是如何定义对冲基金的呢?我们看到如下解释:“这是一种不受任何规范制度和监管会制约的、具有投机性的基金。
此外,毋庸置疑,那些对冲基金经理的存在,还变革了金融界成功人士的传统着装方式。正如2008年3月21∏《回声报》所报道的:
紧接着,金融界迎来了与众不同的新成员,就是那些(对冲)基金的创立和管理者。这些人通常很好辨认,他们敞开的衬衫领口时时都在昭示他们无拘无束的个性。
总之,所有这些特性都使我们无法放弃对冲基金管理:对冲基金的投机性、短周期性以及强劲势头,让它们在自身收益不受股市干扰的同时仍旧影响股市的走向。而这一切的发展都跳出了传统管理的框架!
不过在专业媒体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说法。长期以来,欧洲最大的另类投资管理者协会(AFG)一直在努力制定一套适用于本行业的规范体系。可尽管如此,要深入理解另类投资管理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