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想方设法的创造金融工具?
为求生存,存款金融机构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想方设法创造新型金融工具,绕过金融管制。如为了绕过利率上限的限制,解决资金来源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在印年代开发了大额可转让存单(CD)、银行持股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CP)以及回购协议等新型金融服务项目。但这些服务主要面向大公司和大宗投资,一般投资者还不能问鼎。70年代以后,逃避管制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又创造出一些面向一般投资者的金融服务项目。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远距离遥控业务(RSU)、电话转账系统(TIS)、股金汇票账户(SD)和自动转账账户(ATS)等。
为了绕过资产负债业务管制,金融机构也积极开拓金融工具和业务种类,尽可能使短期资金能作为长期资金使用,以稳定资金来源,增加营业和非营业收人。如在存款业务方面,开发了大翻定期存单、抵押放款浮息债券和替代式定期债券等新型工具,加速了银行业务的票据化,使银行能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倾长期资金;在贷款业务方面,创造了可转让贷款证、住宅抵押证券、票据发行便利、互换技术和远期利率协定等更富吸引力的金融工具。为避开对资本结构的有关管制,金融机构还大力开发表外业务,广泛提供金融服务产品,以增加非利息收人。如金融咨询、代发工资、充当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经纪人等服务。
非存软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也开创出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P),作为新的金融资产。信托投资公司以信托投资的形式吸收小额投资者的零散资金,集中投资于高利率的大撅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和国库券等短期金融资产。证券公司开办了现金管理账户(CRA)业务,使客户可利用信用卡或开立支票结算。
金融创新是对抗旧金融体制的产物,它的蓬勃发展势必对旧体制造成巨大冲击。最直接的表现是削弱了货币、金融政策的效果。因为新型金融工具出现和普及逐渐模糊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间的界限,使货币供应量的含义发生变化,原来控制M的货币政策效用必定下降。虽说美国已将一些新金融工具纳人货币总量加以控制,但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借贷资本的货币混淆不清,势必加大制订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的难度。再者,不断深化的金融创新使金融业的内部分工体系不复存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业高度融合,加之银行存贷款业务的证券化和表外资金流量的膨胀,使金融当局的货币总R管理逐渐失去了基准。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效也就无从谈起。
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金融管制当局从法律上和制度上予以承认。从印年代末起,整个西方国家的金融体制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