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激增的幕后是一系列利益链,大小非及高管的疯狂抛售,专业投资机构的接盘和牵线,其中不乏利益输送、操纵股价和逃税的嫌疑。大宗交易中,上市公司、大小非和专业投资机构联手操作的模式和灰色利益链近期引起市场极大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大宗交易平台异常活跃,在中小板、创业板指数攀升至高位的过程中,大小非减持意愿空前强烈。大宗交易激增的背后是大小非及高管大笔抛售,专业投资机构的接盘、牵线和派发,涉及各种灰色操作手法,如释放利好操纵股价进行高位减持,大幅折溢价涉及利益输送及“避税”,以及约定期限回购、通过股权质押进行另类融资,大宗交易系统亟待更完善的规则及监管。
配合“默契” 释放利好拉股价
业内人士透露,大宗交易激增的幕后是一系列利益链,大小非及高管的疯狂抛售,专业投资机构的接盘和牵线,其中不乏利益输送、操纵股价和逃税的嫌疑。
“现在有一批投资公司专门做大宗交易,实际是将大宗交易和二级市场结合起来,类似坐庄的模式。”小编介绍,上市公司、大小非要与投资公司进行一系列的合作。首先是请投资公司垫出资金逐步建仓,同时上市公司出台一些利好,将股价炒高,到达满意价位后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将股权转让给投资公司,股价上涨过程中投资公司可获得部分投资收益。同时,大小非减持时也会给出一定的折价卖给投资公司,这又可获得一定套利回报。
零点财经网透露,为了能让接盘方随后能顺利在二级市场卖掉,大小非往往与接盘方事先谈好,上市公司配合行动,持续不断的释放利好。这就导致很多股票价格出现怪异走势,越出利好越减持,越减持股价越涨,等到减持的差不多了股价就到顶了。
据了解,目前还有更隐晦的模式是在利好发布前大小非按约定价格将股份转给私募,随后私募也会拿出一笔资金在二级市场买入,吸引其他资金,股价炒高后再将股权抛出。这种合作模式下,私募需要将一定比例的投资收益返回给大小非,具体比例由双方洽谈。
“洗股”避税和变相质押
不只是为了大小非高位减持,掩护接盘方出货,制造利好而拉升股价,在大宗交易幕后还隐藏着大小非避税和变相股权质押的灰色操作手法。 。
有熟知大宗交易“玩法”的私募刘先生表示,减持量并不大,通过二级市场完全可以做到,折价“两个跌停板”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或许是出于避税考虑。类似交易一般都是由联系好的关联方接盘,成交价格大幅低于二级市场价格,将解禁的限售股变身为普通流通股,减少应纳税的“基数”,少缴一些税款。接盘方之后在二级市场卖出,所得利润再与大小非进行分配。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公司股东转让限售股所得,证监会要求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是以每次限售股转让收入减去股票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意味着减持价格越低所交税也就越低。
此外,有些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与接盘方进行约定期限的回购,进行类似股权质押的融资。目前上市公司这种约定期限回购的质押率一般在50%到70%,融资成本为一年7%至10%,回购方式灵活。
大宗交易原为提供便利通道,进行一对一交易,避免交易量巨大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然而现实中大宗交易平台的运行却大幅偏离其设计初衷,一些诡异的大宗交易被认为存在利益输送、操纵股价及偷逃税款的嫌疑。业内人士呼吁,大宗交易系统亟待细化规则和监管,大宗交易定价基数可考虑调整为二级市场实时交易价格,对大宗交易折溢价幅度应制定更细化规则,结合交易量实行不同幅度的折溢价限制,同时对买入方设置一定的限售期,并完善大宗交易信息披露,更详细披露交易双方情况,进行严格监管。
目前,某些大宗交易成交量不大却出现较大的折溢价,虽然看起来只是交易双方的利益交换,并不直接影响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但实际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公正,扰乱了正常的定价秩序,甚至涉嫌非法的利益输送。不仅如此,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大笔减持期间,往往伴随着二级市场股价异动,被视为大小非与专业投资公司联手操纵股价。大幅折价交易往往还涉及到股东减持套现的避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