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频频祭出存款准备金率,试图驾驭住随时也可能失控的中国经济高速列车或旨在解决金融机构所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那么,实际效果和相关问题如何?这正是本文的关注所在。
政策效果分析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在最近的三年来,分两个阶段5次共调高3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率,这种高频度的节奏其倍数效应比每次调升0.27%的利息要强烈得多。这是货币乘数变动对货币供应量调节作用的结果。我们知道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二者共同决定着货币供应量。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的缩小起着收缩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货币乘数的增大起着膨胀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因此,当我国经济过热,需要在紧缩基础货币的同时缩小货币乘数,中央银行采用主动调控方式,将法定存款准备率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乘数紧缩效应逐渐递减,其影响在某段时间(一般情况下为2至3年)会渐趋缩小,以致最终趋向于零。
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影响
经过测算: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我国两次增加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直接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2600亿元。按照货币乘数的效应,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资金数额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实际减少信贷总量可能会达到6000~8000亿元,再加上2006年7至11月的3次调高1.5%所冻结的4600亿元,这将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10000~12000亿元。可见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之大。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实践证明,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准备金率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一是CPI升速回落,消费物价的上涨压力得到缓解(2006年上半年比上一年同期仅增长1.3个百分点就是最好例证);二是人民币贷款增速持续回落。如2003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下降到21.1%。2006年9月末,贷款增幅比上月低0.9个百分点。三是货币供应增速稳中略有回落。如央行自2003年9月宣布调升准备金率1%后,M2同比增长由21.6%下降至12月的19.6%,四个月内下降2个百分点。2006年9月末,货币供应量M2增幅比上月低1.11个百分点。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这个政策来调节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效果是明显的。但调整力度的大小、范围、时间与影响的效果是不一致的。因为,存款准备金的调高是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中最厉害的一招,它不仅可以一次性减少市场可用资金,还会因乘数效应导致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少,而这个过程速度很慢,后劲很大,影响深远。为了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经济总量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操作时还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决策者对限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存款准备率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既是这一工具的优点,但也是它的局限性。因为存款准备金率只要稍加调整,哪怕是变动1%,甚至0.5%,都会对金融和信贷状况有显著的影响。同时由于其效果过于猛烈,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时间和调整幅度,而且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同,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有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这是因为:第一,从货币政策改变到这个政策发生效力之间有一个时间滞后,货币政策不能直接迅速地影响总需求。比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大约要半年左右才能看出一些效果。因为在政策改变后发生的投资支出,在此之前就都已完成规划与融资的准备工作。政策改变所能影响的只是那些现在正在进行规划与融资、一两个季度之后才会实际发生的投资支出。同理,货币政策放松后,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到投资支出的增加。
第二,由于政策效果的反馈滞后,货币当局难以把握改变政策的时机,往往在事后看需要紧缩时仍在放松银根,在需要放松时又实行了紧缩。结果货币政策不但没有起到稳定化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经济的波动,况且,政策作用的范围、力度和持续时间都是随机变量,取决于人们对改变政策的感受与反应。有鉴于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给状况的工具,决策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要考虑缓冲机制。存款准备金率直接控制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具有收效迅速、显著,操作简易、便当等优点。但缺点是缺乏缓冲机制,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地选择要考虑缓冲机制,注意适时的松动与紧缩力度的调整。特别是要注意解决好少数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后出现流动性困难,人民银行可允许商业银行申请提前赎回其持有的中央银行票据或卖出债券,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和变化,适当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以保持正常合理的货币信贷需求,防止存款准备金率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
要注意准备金比率作用的钝化问题。准备金本来是商业银行为保护客户避免存款风险以及作为重要的一项货币政策等需要存在中央银行的款项。但奇怪的一个现象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不仅自愿地向央行缴存法定准备金,更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如200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存款110860亿元,其中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6652亿元,另有超额存款准备金高达7568亿元。为什么中国商业银行在央行有如此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呢?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一直把存在央行的准备金作为一种利润的重要来源,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是需要央行付出利息的。如2003年,中国的准备金利率为1.89%,而经过第8次降息后,活期存款利率为0.72%,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1.71%,半年的也才1.89%。虽然,贷款利率要比准备金利率高,但是,在贷款风险较大,而中间业务又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选择了风险为零、成本最低的这一中央银行存款业务了。因此对存款准备金的微调,对于整个银行的贷款形势产生多大的影响,央行对此要密切关注,以便进一步作出比如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调高金融机构向社会贷款的利率等相应的对策。
商业银行要以通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来弥补由于可用资金被冻结贷款导致利润下降的影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接近80%的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经过测算:2003年7月至2004年4月间,增加的存款准备金率1.5%,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用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31%*2600=86.06亿元(这还不算货币乘数的效应,而减少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信贷总量);与此同时,假设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2.0%,银行上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2.86亿元。因此,仅此一项就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利润88.92亿元(这还不包括因要交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又必须向央行借入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弥补信贷资金缺口,增加再贷款或票据的利息支出的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应提高中间业务创利能力,以增加经营利润水平减低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影响。
要注意解决如何扭转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趋势和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的问题。近几年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必将形成新的货币投放,因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或者抵消调控的效果。因此,如何扭转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趋势和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已成为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