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研究和开发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充分重视研发的环节,公司才能发明新的产品、升级已有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对科技型的公司来说,研发环节的重要性更突出。如果不能持续地投资于研发环节,公司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打得头破血流,市场份额也会流失殆尽。就算一家公司的产品已经垄断了市场,仍然需要进行研究和开发。很多垄断公司会定期进行技术上的提高,停产旧的产品,推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提高营业额。微软公司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举措。当年,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垄断市场多年,是公司不倒的“摇钱树”。但即使市面上没有能和微软叫板的竞争对手,微软仍然要面对潜在竞争:当时,苹果公司正在大力研发图形化的操作系统,试图在苹果Mac电脑上率先推出这种划时代的操作系统。为了应对苹果公司的这一举措,微软也在研发上大下苦工,终于推出了自己的图形化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当然,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推出,DOS操作系统的营业额和利润开始急剧下跌。但是,如果微软公司不这么做,它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份额就可能会被苹果公司全部抢走。
英特尔公司也是一个重视研发投入的公司,每一年,英特尔公司都会增投新的高速中央处理器(CPU),以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就算是看似和高科技不沾边儿的日用品生产厂商,也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研发,力争不断开发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以保持市场份额,或者开发新的市场,达到增加营业额的目的。比如说,主营剃须刀产品的吉列公司虽然已经在自己的行业内发展得十分成功,但仍然坚持不懈地研发新的产品系列,以保护自己已有的市场份额,同时试图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软饮料界的猫主可口可乐公司也从来没有在研发方面松懈过,不管经典的可口可乐产品有多么畅销,公司仍然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新口味的可乐,并且成功地发明了不含热卡的“零度”可乐,使得公司时刻保持很高的竞争力。
公司必须从营业额中拿出合理比例的一笔资金,把它投入到研发环节中去,不然公司就无法成功、健康地发展。当然,仅仅大量投资于研发部门,并不能直接增加公司的营业额。作为一个投资者,你还应该了解公司的研发效率如何?MIA理层有没有把钱用在刀刃上,使得研发投资取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率?和其他投资一样,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也是很重要的。当然,由于科研活动的性质,必然有一些产品的研发以失败告终,这是非常正常的。投资者应该问这样几个问题:所有投入研发的新产品中,有多大比例的新产品最终投入了市场?这些新产品又给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考察一家公司的研发实力时,应该与同行业的类似公司作比较。竞争对手的研发成功率有多高?新产品带来的营业额和利润增长有多大?与竞争对手比,这家公司在研发方面是具有优势还是劣势?研发环节对一家公司的命运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苹果公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过去的10年中,苹果公司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骄人的业绩,靠的就是研发和创新:iPod,苹果音乐软件(iTunes), iPhone,以及风靡全球的Wad,这些优秀产品的成功研发是苹果公司成功的基石。另一个有关于这方面的例子是3M公司。3M公司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而闻名于世,公司研发的数百种新产品在各种行业里都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巴菲特并不偏爱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司,而是钟情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巴菲特喜欢这种相对传统的企业,是因为这种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往往相当稳定。抱着这样的投资原则,巴菲特选择了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美国运通公司、华盛顿邮报等公司进行投资。但即使是这些公司,也需要往研发环节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开发必要的新产品和保持已有产品的竞争力。当然,这些相对传统的公司并不像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那样,每年都需要有新产品面市。这些公司的研发步伐是相对缓慢的,只要能研发出一项成功的产品,这个产品很可能就会长盛不衰。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可口可乐,它已经有超过100年的成功历史了。
与这些传统行业相比,高科技公司的研发需求和压力则要大得多。不管一家公司之前推出的新产品多么成功,但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都不会太长。如果后续的研发跟不上。或者公司不能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再成功的公司也会很快面临营业额下滑的困境。正是因为高科技产业这种高竞争、高风险的特点,所以巴菲特才不喜欢投资高科技产业。巴菲特一直回避高科技产业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不熟悉高科技产业,不具有这方面的专一业知识,因此无法判断这类公司的前景。在投资一家公司之前,投资者应该认真研究公司之前的研发活动,看看研发活动的投入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如果你能发掘出这样一家公司:没有研发投资,却在过去的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营业额每年增长15%或以上,那么恭喜你,你发现了一家非常有潜力的公司。如果这家公司也能通过股票研究清单上其他条目的考验,你就应该大胆地投资这家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