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牛肉比猪肉贵是一项常识。牛肉蛋白质含量几乎是猪肉的两倍,氨基酸含量也更符合人体所需。而且养牛比养猪麻烦很多,一般情况下一头母牛一年只生一头小牛,这比猪一窝窝地生可就慢多了,所以牛肉比猪肉贵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但偏偏在我国各个时期留下的物价史料里,牛肉价格一般都比猪肉要便宜。
根据目前留存的资料,北宋中期的猪肉价格大约是120文一斤,而牛肉价格要略低,为100文一斤。
而到了明朝,史料多起来,牛肉价格低于猪肉的证据更多。《明史管见》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浙江牛肉价格是每斤14文,而猪肉价格是15文。到了万历年间,北京的牛肉9文一斤,而猪肉却可以卖到13文。
甚至连民国时期也是这样。抗战期间中国农民银行统计了1937-1941年6月各城市主要商品的物价变动,除上海、西安曲江等少数地区外,猪肉价格也大体都高于牛肉。
过去有种说法说《水浒》里的好汉爱吃牛肉是因为官府不让卖牛肉,小说里描述好汉们吃牛肉是为显示其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
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古代官府禁止的不是吃牛肉,而是禁止屠杀耕牛的行为。对于自然死亡的牛肉进入市场一般都是许可的,至少在城市和官道上的乡镇中,牛肉是一种穷人常见的廉价肉食。水浒好汉们吃牛肉,实际只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一项普通的生活场景。
按照一般的想法,既然不能发展肉牛产业,又限制宰杀耕牛,不是会更造成这种牛肉价格畸高吗?
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中国长期是个农业社会,城市化程度低,吃牛肉的习惯一直限制在城市,大多数农民更是对于吃牛肉有着心理上的不适应,虽然牛肉供应量少,奈何市场需求也不大,所以文化上的禁忌,大概是牛肉廉价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历代政府的价格管制。
在北宋后期,一头牛的价格仅为5000到7000文。一头牛出产的肉有两三百斤,而每斤牛肉的市价在100钱以上。把牛变成牛肉几乎有5倍的利润。可想而知,面对这个利润的诱惑肯定有很多人不惜宰杀耕牛,于是有大臣向皇帝进言,将牛肉的市场最高定价限制在20文以下,让牛肉买卖无利可图。
这项干预市场价格的行动是否获得了成功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不过从这个例子来看,对于古代官府,干预市场价格应该可能算是比较普遍的行为。
而第三个原因,大概是古代的基层执法环境,使得大量本该正常进入市场的牛肉,反而只能贱卖。
在南宋书籍《夷坚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农户刚生了20多天的小牛死了,肉贩上门收购,农户开价2000钱。肉贩笑着说了一段话:按说你这小牛连皮带骨都卖了,也确实值2000钱,但要走正常流程,你必须到衙门去登记牛的死因,还需要找邻居和里正来作证,这往来肯定要给点好处的。如果这事情交给我,就不用那么麻烦了,不用去衙门就可以卖掉。不过我只有800文,你卖不卖?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普通农户对于到衙门里打交道,办合法卖牛肉的手续是很惧怕的,所以他们宁可图省事低价卖掉牛。这种情况应该非常普遍,因此导致市场上能买到的牛肉价格,都比较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