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分为几个方面:
1,要有源源不断“新商品”
以前,大家消费更看重物美价廉高性价比;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品质、个性、服务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体验,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新奇特商品,如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智能产品以及文创品牌、原创产品、手工艺品等等。商品永远是零售业的主要“内容”,商品力就是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跟新消费热点总是动态变化一样,热销的商品从来都是变化多端的。但现在的零售不怎么提卖商品,强调提供服务、引领新生活方式,但无论是服务还是引领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商品的支撑,而服务的高下、生活方式的新旧,更与商品创新有极大关系。因此,想要前进首要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新商品,既要能体现出新时期的消费趋势、变革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性,也要与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变化相吻合,做到亲民接地气。
2,从“人无我有”到“人新我优”
大家有木有发现,近几年的专注于“买买买”的百货已经被“吃喝玩乐”的购物中心强势取代?而过去购物中心也只有餐饮、影院、儿童游乐等体验业态,但现在更新的购物中心更是引进了儿童医院、月子中心、宠物乐园等。布局更多的体验业态应属大趋势,也是业态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实体店发展,同质化越来越普遍,为避免陷入价格战,走细分市场的路子也是一条创新路径。比如说,大家开甜品店,而我只做港式甜品,甚至是只做其中一个爆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是业态创新的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将业态的话题性、聚客力、连带力发挥到极致。
3,环境必须“高颜值”
零售业其实也是看“脸”的行业,那些高人气、高销售的实体店,无不是颜值高、逼格高的好店,供销社式的环境,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比如说上文提及的“友谊”。没有创新的环境、氛围,就没有所谓的“新零售”。创新陈列既包括零售道具的提档升级,如柜台、货架等装备的更新换代,也包含品类搭配、品种组合、商品展示的创新与变化,一般与经营的调整结合进行。氛围营造相当于门店化妆,是一项长期的、勤奋的功课,主要从“五觉”体验出发,提升门店的颜值与气质。不过环境的提升特别是氛围的营造并非投入越大越好,有时候也可以动动脑筋,比如有的购物中心,引进栀子花、麦田、枫叶等,投入不大,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4,高效必备“好管家”
零售业当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缘于管理的粗放、低效。在过去的“黄金时代”,太多的企业热衷于跑马圈地,习惯于规模驱动,过去不屑于精细管理,躺着就把钱赚了;现在则是不知如何实施精细管理,所以危机一来,很多企业的利润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如果都能让成本、费用低一点,让商品周转速度快一点,让员工劳效高一点,让各类损失损耗小一点,企业受到的影响可能就是增速下降,而不是业绩下滑,更不会是亏损。
但人工成本贵是不争的事实,企业要做的不是减薪,而是激发员工潜能、提高人效,“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非常有道理;从体制机制、流程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入手吧!精细管理、成本控制,应该是零售企业的基本功,如果这些功课做得到位,很多企业不应像现在这样无所适从、焦躁忧虑。
5,营销必须“城会玩”
目前零售做营销大多数还是传统套路、老腔老调:打折、送礼、买减、抽奖等等,一点也不新鲜,既牺牲了毛利和利润,对消费者的拉拢和吸引作用也非常有限。玩转新营销,或许需要组建一支“城会玩”的年轻团队,营销需要年轻的心态、激情,出来消费,没有谁希望看到正襟危坐的一本正经。能跟顾客“打成一片”,产生共鸣,总之要讲点故事,玩点情怀,抓住新消费热点,紧扣时下流行话题,才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6,备战必须“利其器”
有人说新零售少不了新技术,这当然是对的,但新技术对新零售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没有新技术作支撑,新零售就无从附着。零售业的新技术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便捷服务、提升消费体验层面的技术,如移动支付、智能停车、电子价签、在线订单、智能试衣、ar\vr体验等等,这些技术不可或缺,没有或者滞后都会影响消费体验;二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助力供应链升级、精细化管理层面的技术,如移动办公、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没有这些,企业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零售企业应该高度关注、密切追踪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为“技术控”的零售企业赢面可能会更高。
零售的“新”,最根本的可能在于适应变化,贴近需求,真正让消费者喜欢,感到快乐。而不是炮制新“概念”、新“理论”。不过零售应该每天都是新的,零售的“新”应该能够很直观地观察到、体验到,未来存活下去的每一家零售企业都应成为“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