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泡沫和肥 电泡沫相似,状态极不稳定。而且,金融泡沫的成因通常不甚明了,但是,市场只要出现价格上涨的局面,投资者必定趋之若鶩,这样又推动了价格进步上涨。如此循环飙升的价格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价格将只涨不跌。到后來,当价格被投资者推涨到难以维系的程度时,金融泡沫顿时破裂,留下一片狼藉的金融灰烬。
实验经济学可以在实验室中轻易地制造或复制金融泡沫。和心理学-样,如今的经济学也使用实验来检测和分折基本的经济原理。在这种实验中,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易者在实验室模拟的市场环境中买卖金融资产,他们的交易行为可以帮助经济学家了解市场是如何运行的。通过这样的实验,经济学家能够非常谁确和明晰地看到并预测供求法则对价格的影响。在一些特定条件下,金融泡沫也会在实验中出现,这时,经济学家便能洞悉泡沫的成因,井观察泡沫破裂瞬间的状态。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实验经济学家查理.普罗特(Charlie Plot)的工作就是制造并分析金融泡沫。
普罗特在俄克拉何马州长大,他的家庭是美国南方的名门望族。北卡罗来纳州的官方名大——普罗特猎犬,就得名于查理.普罗特的祖辈。普罗特具有补实包客的乡村气质,这在经济学家中实属罕见。不过,他的研究可一点儿也不简单。
他的实验室里摆满了由电脑联接的交易显示屏,交易者们就在这样的实验室中买卖金融资产。看着交易者大汗淋漓的样子,还真以为他们是职业交易员,而实际上,他们都是大学本科生。他们是冲着赚钱的机会来参与实验的。众所周知,实实在在的经济激励对实验控制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如果实验参与者在交易中获利,实验结束后,他们就能获得真正的现金奖励,普罗特说:“奖励数额绝对能让参与者为之倾心。”相反,如果参与者在交易中失败,他们就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开实验室。实验期间,普罗特对市场行为的变化进行分析,并绘出相应的价格变动。普罗特向我解释道:市场信息是以“出价”和“叫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出价是指买方愿意买入资产的价格,叫价是指卖方愿意卖出资产的价格)。一旦市场内幕人士得知利好消息,他们便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买进资产,赚取买卖差价。如果已被少数人占得先机,那要避免落后于大多数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出价再高一点儿。如果当前最高出价是100美元,那自已就出价101美元。
掌握有利消息的内幕人士为抢得先机展开激烈的争夺,推动了价格上升。整个市场对价格上升有目其睹,其中也包括那些不能掌握第一手信息的投资者。市场期望便如此逐步建立起来。当看到市场欣欣向荣,价格节节攀升的局面,人们前仆后继,竞相投资,于是,价格扶摇直上。但这不是泡沫。普罗特解释道:“这种人们竞相投资的现象有时也称做' 羊群效应’,该行为几乎总是正确的。"”内幕人士掌握利好消息通常不会有假,因为他们也在疯狂地加大投资。换句话说,新价格的出现反映了市场基本面的变化。由于交易者的投资行为使资产价格发生了变动,整个市场也就因此洞察到了他们所掌操的利好消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对利好消息产生反应,最后将其吸纳。
而市场泡沫与之不同。普罗特说:“出现泡沫的情况是,在不存在真实的利好消息时,一些人错误地进人市场首先发起了投资.”他们向市场传递了错误的信号,让市场中的其他人误以为他们掌握了某种内部消息,于是人们纷纷跟风,导致价格偏离正常轨道。普罗特说:“这种泡沫的形成不难了解,其过程与市场协调失误有关。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很容易理解。”
市场泡沫在即将破裂的阶段独具特点。普罗特表示,市场会在泡沫破裂之前发出不利的信号,尤其是买卖之间会出现极不平衡的状况。在此之前,持续买进无可厚非,因为始终不缺感意出更高的价格接手的下家,但到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持续买进只是盲目的跟风,而非真正掌握了市场内部的利好消息。于是,买家开始丧失信心,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市场,希望从市场找到答案。可市场井没有展现出任何利好消息的迹象,于是买家开始不安,不敢出价太高,并逐渐退出市场。这时出价与叫价的差距不断拉大,变得极不稳定。最终,泡沫破裂。
普罗特说:“这种现象在餐厅中很常见。”当你为去哪家餐厅吃饭而犹豫不决时,观察哪家餐厅就餐的人最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餐厅生意红大就意味着它做的菜好吃,但是,其他在餐厅用餐的客人是不是知道这个餐厅好才来光顾的以及他们的口味是不是和你一样,这些你无从知晓。普罗特说:“这就是信息集结的方式。你观察并效仿别人的行为,在此期间,你假定别人的行为是理智的。”
市场泡沫就像一家饭浆糟糕却生意红火的餐厅,只要能吸引一群客人来餐厅就餐,更多的客人就会絡绎不绝地涌进餐厅,直到最后有人承认这里的饭菜有多难吃。人们看到不少人在该餐厅用餐,认为他们必定觉得这里的饭菜很美味,于是纷至香来,可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因为这样被吸引进来的,而没有人真正觉得这里的饭菜做得好吃,真正心知肚明的是餐厅本身。普罗特说:正因为这样,一些餐厅会为早来的就餐者提供一瓶免费啤酒。它们把早到的客人安排在靠窗的位置,好让外面的人看见,让人觉得餐厅生意兴隆,以便吸引更多的客人进来用餐。这就是一种泡沫。
泡沫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电子交易时代之前,股市交易都会伴随特有的声音。随着交易量增多,音量也会越发尖锐。在实验室中,普罗特通过选择声音配合出价和叫价,成功地制造了股市泡沫形成的声音。
每当交易员进行一次交易,就会出现“呼”的一声,而音调的高低代表价格的高低。音调高,则出价或叫价高;青调低,则出价或叫价低。随着泡沫逐渐形成,音调也相应发生变化。代表低出价的低音调愈加频繁,声音变得时断时续,预示着结局逐漸逼近。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实验室或餐厅可以轻易地制造出泡沫,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市场泡沫的性质与之一样。他们还认为,金融市场的泡沫独具一格,不能与其他泡沫混为一谈,这种观点完全无视信贷与房地产泡沫、科技股泡沫、20世纪20年代的股市泡沫以及荷兰郁金香泡沫的事实,
市场中信息的相互传递在技术上称为“信息集结”。主流经济学的观点认为,鉴于信息集结通常运转良好,并且产生的价值也很可观,所以,一旦信息集结碰到麻烦,就会尤为引人关注。人们通常认为市场上的信息集结常遭遇失败,但实际上不然。虽然竞争激烈的市场总不乏不理智的参与者,但他们一般还不足以使市场偏离正常轨道。一般面言,市场总是向稳定平衡的方向发展,就如飓风不会日日来装、飞行的客机不会时时颠簸-样。泡沫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仅凭一个简单的实验无法窥视泡沫形成的全貌。
我问普罗特,既然实验室能够模拟制造泡沫,那这是否有助于我们预测现实中泡沫的破灭呢?他指出,不少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否认泡沫的存在,就更别提预言泡沫破灭了。比方说,很多人认为(我个人不认同这个观点),美国房价飘升并不是因投机而导致的泡沫,而是市场在宽松信贷政策下的合理反应。
谈到洞察泡沫以及预测其破灭,普罗特警告道:任何人都必须小心谨慎,我们对庞大而复杂的金融市场还知之甚少。尽管科学和实验能提供给我们一些信息,但却无法保证我们有能力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这也是这些经济学实验给予投资者的重大启示,所以,投资者下次做交易前,务必反复思量:交易的理由何在?是自己掌操了利好信息,还是因为盲从他人,以为别人掌握了利好信息?市场上真的存在利好信息吗?
很明显,金融市场崩溃之前的数月,鲜有投资者思考此类问题。2008年年底,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已经难以维系正常运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主张的市场稳定性早已不见踪影。美国金融业与金融市场轰然坍塌,西方世界的银行业系统似乎寿终正寝了。
在危机爆发的前几年里,全世界金融呈现出一系列假象,体现在市场各个县面以及各类市场参与者中。
房地产投资商几近疯狂地转手房产,无止无休:金融服务业电出现了狂熱的现象,利用房地产投資商获利,积攢起信貲泡沫,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祸根:再加之监管者在市场逐渐疯狂之时木能及时悬崖勒马,导致房地产投资商与投资银行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金融杠杆,这无形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播事后承认,自己先前执迷不悟,固执地以为市场参与者在追逐自我利益时必定会十分理智地规避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位地产投资者的事例,看看他在“理智地”追逐自我利益时,是如何在南佛罗里达州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的。他的行为印证了普罗特的实验:他无休止地购买房产,自信不愁倒卖盈利,最后终于发现自己井没有掌握市场内幕信息。而他自始至终以来巴望的市场,到头来只不过在诱导他一步一步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