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种类型的有价证券才能防范通货膨胀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在过去10年里,人们曾一直坚信那些粗陋而幼稚的观点。但随着60年代的来临,他们必将在现实中忧然醒悟,追悔莫及。
人们已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几乎任何一种代表资产所有权的股票,都是通货膨胀对冲工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将如此。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以往的情况看,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对于代表资产所有权的大量股票,尽管这些资产的价格在过去15年里一直在稳定增长(反过来,美元的货币购买力在下降),但股票本身的价格却未出现上涨的迹象,相反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跌。
这就有力地驳斥了这样一个普遍被接受、貌似合理的论点:只要股票代表有形资产(比如土地、厂房、存货等)的所有权,只要资产价值在通货膨胀时相对于美元价值出现增长,通过股票所有权持有这些资产,就可以保护股东免受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
很多投资者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又声称,拥有大量地下天然原材料的企业,比如说矿业公司和石油公司,本身就拥有了最理想的通胀保值手段。
随着美元的贬值,不动产所有权价值会大比例增长,因此。这些企业的股东也就拥有一种保值机制。当然,部分这样的企业的确具有对冲通胀的保值性质。但这种保值作用应该归结于其他因素,而绝不是因为持有大量有价值的原材料。在1958~1959年期间,一直洋洋自得的那些石油公司股东就已意识到这一点。
只要坚持最基本的概念,我们就完全可以更轻松地撇弃这样一种谬论:因为股票代表有形资产的所有权,因此,它们就能自动保护我们免受通货膨胀的侵袭。在总体价格水平范围内,所购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始终是变化不定的。
尽管这个总体价格水平可能会出现稳步而缓慢的上涨,但在这个蔚为壮观却如冰山般缓慢的运动过程中,必然会有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却出现下跌。在新发明和新生产纷至沓来的过程中,常常会导致这些商品的生产成本出现大幅下降。同样。大众品味的转变,也会导致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出现涨跌。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引用一个极端性的例子,尽管这个例子也许有点夸张。但我相信,投资者如果要在通货膨胀期间避免易出现的选股错误,就应牢记这个例子。此外,我们还应该把这个例子放到类似于现代通货膨胀的极端环境下。
我们不妨以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为例。当时,德国马克(币值仅相当于“一战”时的25%)几乎已毫无价值,甚至10亿马克一度买不到一片面包。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危机。 很多德国人开始想方设法把手里日渐贬值的货币转换为实物。
但我们假设德国人对冲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是满满一仓库裙撑(一种能使外面裙子蓬松鼓起的衬裙,旧时主要用于各类晚礼服中的长裙。一-译者注).在19世纪90年代,如果身体娇弱的人们出人意料地喜欢自己拥有芦柴棒一般的身材的话,那么裙撑这种商品的所有权会是非常理想的价值载体。当然,那个时代的商品是价值的主要载体。
但即使到了20世纪20年代,除了戏剧表演对服装的偶尔需求之外,裙撑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无论裙撑价格高低,即使是以每个人都认为马上就将被贬成分文不值的货币-马克来标价,对一般消费者需求也不会发生什么影响。由此可见,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裙撑仍然是最不适合抵御通货膨胀的保值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