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981年股市股顶(见图3-5)从开始到结束持续约8个月,与1973年股市股顶持续3个月相比,时间不短。而与1976市股顶持续13个月相比,时间又不长。1980-1981年股市股顶是股市的分水岭,它是1966年长达16年之久的长期熊市的最后一个股顶。
1980-1981年股市股顶最后阶段
前一章讲到1980-1981年股市股顶初始阶段在1981年1月购买高潮(A点)之后的3月二次测试点出现。3月底股市成交量增加达到购买高潮的水平,这说明购买者并不认为1980年熊市中的上涨行情结束。然而,股市回升在其I月高点处止步不前,因此投资者的热情有其局限性.股市经过短期收益后,4月初二次突袭与二次测试增加。但股市成交量小幅度增加意味着股市回升大约一个星期后,股市需求枯竭。然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4月份股市回升高点处购买力未能增加而抛售压力未见衰减。这些现象说明股市3月达到其高点时,需求显著减少,但股票卖出却没有减少。
新一轮的股票购买推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升至4月底的高点(B点),这是振兴牛市的最后一搏。虽然股指回升阶段成交量相对巨大,但随着股价的急剧下降,股市收益持续时间短暂。股指回升至新高的逆转是破高反跌点的典型例子。随后一周内,股价大幅度下跌,成交量相对较少,这说明破高反跌测试即将发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200天移动平均线上扬,股价形成支撑价位。这与最初供应点与自动下跌低点处股市支撑价位形成的情况相同。5月4日90%下跌交易日出现,当日成交量巨大,这些都表明股市供应出现暂时性枯竭。
然而,由于买家在4月股指回升至破高反跌(B点)以及在随后股市逆转中吃了亏,显然当股指从200天移动平均线处回升、成交量较少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积极买入股票。股市经过短暂回升后,5月底股价开始回落并在 200天移动平均线上找到支撑价位。随着成交量的急剧放大,股市对支撑价位进行第二次测试,这将鼓励买家采取新行动。然而,股市回升在6月中旬达到高点(C点),仅低于4月下旬高点。此次股指回升仅仅可以看成对破高反跌点的测试,此次测试也可以被认为是最终破高反跌点或股票分散后的破高反跌点。股指经过短暂回落,买家用足自己微弱的力量来弥补自己股市的亏损(D点)。然而,买家努力有限,股指只能重新上涨6月高点下降来的50%,这说明投资者已经不再对股市回升感兴趣了。
显而易见的是,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股价暴跌,迅速跌至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200天移动平均线处的关键支撑价位,卖家一直在等待股市的微弱反弹。当移动平均线处先前支撑价位消失,股市就发生了变化。购买力和抛售压力指标的变化显示了6月底7月初股指下跌的严重程度。两者在6月中旬股指回升阶段的破高反跌测试中仍然相对持平,而现在抛售压力飘升、购买力急剧下降。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和供应的骤然减少表明此次股指下跌是股市疲软的信号。股价降至200天移动平均线支撑价位之下,最终导致股指突破冰线(E点),标志着股顶形成过程即将结束。
在最终供应点与清晰卖出信号的形成过程中,股价在200天移动平均线之下徘徊。虽然成交量屡次尝试突破冰线,但其仍然较少,这表明尽管股价与关键支撑价位相背离,但它仍未能降到引起投资者强烈购买兴趣的地步。不过,牛市尚未结束。7月初股市横盘交易结束,随后在1981年7月中旬股指急剧暴跌。因为买家于1月自动下跌低点重新进入股市,所以此次股指下跌时间不长。总而言之,此低点导致股市出现近3个月回升,推动股价创下新高。也许,相同的股市行情即将出现。
由于投资者卖空补进(结果是提前卖空补进)和漫无目的地低价买入,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股指出现回升。最重要的是股市复苏时,成交量仍然较少,购买力增加量大于抛售压力减少量。这种股市形态表明股指回升更多归因于供应的减少而不是强劲的股市需求,二者结合表明最终供应点的出现。7月底至8月初股指回升未能达到7月初横盘交易时的高点,从而未能突破冰线并确定本身为最终供应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者在7月中旬没有注意到第一次卖出信号,最终供应点会形成股市第二次卖出信号也会进而给他们以警示。
7月在股市低点处,人们所作的努力持续时间不长,并且随后股指迅速下跌。股市抛售压力急剧上升,购买力下降,这些都暗示同1976年11月、12月股指回升情形一样,我们在此股市中无计可施。如今成熟熊市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持续下降,直至1982年8月股市达到低点.
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12月初抛售压力指数从购买指数上方穿过,股市股顶形成初期供应居于主导地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股市呈现横盘整理形态,尽管股市创下几次新高,但购买力始终没能夺回其主导地位,这进一步证明了股市股顶正在形成,股市并未准备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