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扩大规模的优点显而易见。假设一家私募管理的资金规模达到1亿元,如果收取管理费1%,就是100万元。如果实现一年50%的赢利,以绝对收益的20%计提,那信托公司将得到1100万元纯收益。如果私募将这笔资金投资于投研团队,诸如投资200万-300万元,那将大大提高公司的竞争实力,私募之间的管理能力也将越来越悬殊。
而且,这些资金管理规模的早期扩张,也将直接影响到私募发行渠道的早日营建。晨星基金评级机构私募分析师罗鹏也表示,私募趁热打铁,在市场比较火热的时候赶紧扩大规模,有利于稳固自己的资金实力,并与其他私募进一步拉开差距。
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李春瑜一度是政府与私募之间的中间人。2009年,与李春瑜有电话来往的,基本都是2008年几个排名靠前或有一定背景的深圳本地私募。这些人中包括金中和邓继军、武当资产田荣华、新同方刘迅、三羊资产林少立等。
这些私募不是资深就是2008年业绩不凡。例如新同方是由一群清华大学学生组成的私募团队,深国投•新同方在2008年收益排名第8,仅亏损5.47%掌门人刘迅认为自己取得如此业绩的关键得益于对海外市场的研究。他们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坚持海外策略研究,“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次贷危机源头的研究,使他们比同行更早发现了风险。
而三羊资产与江苏国投合作推出的4只阳光私募产品,在2008年取得了正收益,期间回报率最高的达8.64%,其总裁林少立在1996年曾担任君安证券研究员,是后君安时代的君安人。他后来也去华夏基金担任过高级研究员,还担任过北京富瑞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与泰信基金的权益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这些红人或是参加政府高官的相关政策意见的征求会议,或是参加由各类机构举办的产品路演活动,忙得是不亦乐乎。邓继军、田荣华等人也时常把自己公司是深圳金融顾问协会的理事单位与会员的身份挂在嘴边。他们此时已经不是很担心募集问题,主要是考虑金融协会牵头,重在参与。
相形之下,一些私募则感觉到比2008年的严寒更为寂寞与冷清的境遇。“2009年以来,公司从来没有接到过什么电话,来询问我们的产品情况。”他们继续在寒冬中煎熬。而私募“马太效应”的出现,恰好与银监会的一个举动暗合。
2009年3月31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决定》,称该决定已经在2008年12月17日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与2006年年底发布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不同的是,原先“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被修改为“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但单笔委托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资者和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另外,新规将原先“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修改为“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关于300万元以上投资人不设数量限制的条款,就立即被私募们解读成“马太效应”的一种信号。因为此前的《办法》对大额资金委托人人数的限制,导致信托产品难以规模化。而新规中300万元无上限的规定,对于2008年业绩旗开得胜的私募来说,就有机会吸引到更多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另一方面,也能更轻易地实现规模优势。
私募也顺风顺水地抬高了门槛。2009年4月7日,金中和在苏州发行认购起点为300万元的新产品,该信托名为苏信理财•金中和一期并购主题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此后不久,明星私募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已经跻身进入“10亿”军团。如江晖执掌的18期星石系列产品已经超过15亿元;田荣华的武当资产13期发行完后,规模超过10亿元,而吕俊执掌的从容系列,整体规模在2009年上半年就已经轻松超过15亿。上海重阳投资的第3期产品更是首募12亿元天量。